News

  • 大美法案助推中国电动车崛起?

    美“大而美法案”助中国电动车市场扩张? 美国总统特朗普力推的“大而美法案”(One Big Beautiful Bill Act)被美国财经部落格“Naked Capitalism”指出,是送给中国经济的一份“大礼物”。该法案偏袒传统燃油汽车行业的发展,将有利于中国在大势所趋的电动车市场进一步...
  • 小米汽车挑战特斯拉:成本优势与新模式

    小米汽车挑战特斯拉:成本竞争力与商业模式双重优势 近年来,中国车企逐渐崛起,在全球电动汽车市场占有越来越大的份额。其中,小米汽车凭借其独特的商业模式和快速的发展速度,被视为对特斯拉最大的威胁之一。 近日,美国电动车龙头企业特斯拉公布第二季度业绩,全球销量年减13%,连续两季出现两位数下滑。特斯...
  • 卡尼或废除杜鲁多电动车强制令

    杜鲁多电动车强制销售令面临瓦解:卡尼或取消禁令 加拿大新首相卡尼有意废除前总理杜鲁多的强制销售电动汽车政策,这引发了社会各界热议。 此举被许多人视为对杜鲁多在任期间一系列饱受争议的政策的反击。评论人士指出,杜鲁多推行的电动车强制销售令实质上是对市场经济的干预,不仅没有达到预期效果,反而增加了老...
  • 中国电动车优势突显 美日落后?

    中国电动车优势突显 共和党攻击电动车 或使美国制造商落后 特朗普曾宣称其政策将重振美国的汽车制造业,但一些行业专家认为,共和党对电动汽车的攻击可能适得其反,让美国在该领域失去领先地位。中国目前在电动汽车、电池和矿物生产方面占据着巨大优势。 国际能源机构的数据显示,2024年,比亚迪、上汽和...
  • 马斯克炮轰“大漂亮法案” 特朗普反击

    马斯克再度炮轰“大漂亮法案” 特朗普反击:你可能就得关门大吉! 当地时间7月1日,马斯克再次批评美国参议院通过的“大漂亮法案”,称其削减电动车和清洁能源补贴将破坏美国未来产业、毁掉数百万就业机会,对共和党来说是政治自杀。此言论引发特朗普强烈反击,他声称马斯克获得的政府补贴可能比历史上任何人多,...
  • 中国车企领跑固态电池新赛道

    固态电池赛跑开启!中国车企领衔冲刺电动车未来 固态电池作为下一代新能源汽车核心技术,吸引了全球各大车企的目光。中国车企表现尤为突出,宁德时代、华为、奇瑞等企业纷纷宣布推出自主研发固态电池,将这场科技竞赛推向高潮。 液态锂电池长期以来 plagued by safety issues, high...
  • 陶瓷基板固态电池来了!

    美国初创企业 Ion Storage Systems 推出陶瓷基板固态电池,助力电动汽车和智能手机革新 美国初创企业Ion,Storage,Systems(以下简称Ion)宣告其首批固态电池正式量产,该技术有望在智能手机和电动汽车领域带来重大突破。 据媒体报道, Ion采用的独特陶瓷基板技术使...
  • 中国车企突围欧洲 市场份额翻倍

    中国车企突围欧洲:灵活应对关税 销量翻倍 尽管欧盟对中国电动汽车征收高额关税一度令中国车企望而却步,但他们展现出惊人的韧性与适应能力。面对挑战,中国车企迅速调整策略,转向混合动力或汽油车型,并着眼于如意大利、西班牙等德国和法国品牌优势相对较弱的市场。 数据显示,今年4月,中国品牌的份额比一年...
  • 特斯拉Model S、X升级售价涨5千 美元

    特斯拉对Model S和Model X进行升级,售价上涨5000美元 美国电动汽车制造商特斯拉日前宣布对旗下热门车型Model S和Model X进行了升级,并同时将这两款车型的售价统一上调5000美元。 此次升级涵盖多个方面,包括更长的电池续航里程、优化的空气动力学设计、外观美化以及其他...
  • 中加贸易重启:电动汽车引争议

    卡尼力促中加贸易重启,电动汽车何时驶入加拿大? 近日,加拿大总理卡尼积极推动中加关系重振,重启贸易谈判的消息引发舆论热议。许多人担忧,此举将导致中国电动汽车以低价涌入加拿大市场,威胁当地汽车产业。 一些网友质疑加拿大政府的决定,认为与“独裁专制国家”进行对话会损害加拿大的自由民主价值观。另一些...
  • 捷尼赛思GV90最新谍照曝光,2026年发布!

    捷尼赛思GV90最新谍照曝光,2026年发布! 日前,捷尼赛思全新旗舰SUV GV90 最新谍照再次曝光。此次测试车型以相对低伪的状态现身纽博格林北环赛道,预示着该车也进入到动力测试阶段。 此前新车计划在今年纽约车展上正式发布,不过由于测试进度等原因,新车生产计划将推迟至2026年6月,因此...
  • 比亚迪攻克日本文化壁垒 深耕本土化市场

    比亚迪欲征服日本市场:挑战文化壁垒,深耕本土化 “安心感”(あんしんかん)是日本用户购买汽车时最重要的考量因素,这种信任不仅来自于产品质量,更源于品牌历史、技术积累、售后服务网络以及二手车保值率。然而,对于中国电动汽车品牌来说,在日益看重“安心感”的日本市场,打破用户心理壁垒是一场考验耐心与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