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stco女子“补满”洗衣液引争议

消费者应对“缩水式通胀”:Costco女子将洗衣液“补满”引争议

近年来,“缩水式通胀”(shrinkflation)现象让消费者苦不堪言。产品体积变小,价格却维持甚至上涨,洗衣液等家庭必需品尤为明显。面对这种让人感觉“偷偷摸摸”的状况,一些购物者开始采取极端措施。

最近一段在TikTok上爆红的视频显示,一名女子在Costco将两瓶Tide(汰渍)洗衣液中的液体倒入容量较小的瓶子中,确保自己购买的是装得最满的一瓶。这位女子并非孤例,其他类似的视频也出现在TikTok上,引发了网友热议。

对此,一位TikTok上的律师解释称,尽管缩水式通胀真实存在,但消费者购买的是标示容量的产品,将其他瓶子里的液体倒入自己要买的瓶子里属于盗窃行为。一些网站指出,这种看似反抗企业贪婪的行为本质上仍然是偷窃。

事实上,“缩水式通胀”现象确实存在。Reddit上有用户分享对比图,显示一款洗衣液的容量从原来的946ml缩减到804ml,但包装大小和“可洗衣次数(40次)”却几乎没变。NPR也报道了Tide洗衣液“容量略有缩水,但售价却更高”的情况。宝洁公司对此回应称,配方“浓缩了”,可以弥补容量减少的问题。

这条TikTok视频在评论区引发了强烈争议。一些人支持这位女子的行为,认为她只是拿回了自己应得的洗衣液,并批评企业贪婪导致的缩水通胀。但也有人表示震惊和不满,认为这种行为是偷窃,会让其他消费者承担后果。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缩水式通胀 (Shrinkflation) 的成因和社会影响:

“缩水式通胀”现象的背后,并非单纯企业“贪婪”。它更多是企业在面对原材料成本上涨、运输费用增加等多重压力时,的一种无奈之举。通过减少产品容量来维持利润率,是他们应对经济环境变化的一种策略。然而,这种策略对消费者来说无疑是一个负面影响:

  • 购买力下降: 消费者看似买到了相同价格的产品,实际上却得到了更少的商品。
  • 信息不对称: 企业很少明确标注产品容量的减少,消费者很难及时意识到被“缩水”,只能通过对比或细心观察才能发现。
  • 消费信心下降: 这种隐形加价会让消费者对企业和市场失去信任,影响消费意愿。

法律和道德两难困境:

TikTok女子将洗衣液“补满”的行为触及到法律和道德的界限:

  • 从法律角度: 将他人财产私自转移属于盗窃行为,即使这种行为是为了应对企业“缩水式通胀”。
  • 从道德角度: 消费者应该维护自身权益,但通过非法手段解决问题是不恰当的。

如何有效应对“缩水式通胀”?:

  • 提高消费意识: 消费者需要关注产品容量、单位价格等信息,避免被“缩水式通胀”欺骗。
  • 理性选择商品: 在购买时,可以选择更实惠的品牌或商品,或者尝试使用替代品。
  • 支持反“缩水式通胀”的声音: 参与消费者投诉平台、网络讨论等,向企业施加压力,推动行业规范。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