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白人小哥”视频:真假难辨 引热议
AI“白人小哥”吐槽移民抢工作引热议!真相竟令人震惊
近日,加拿大社交平台TikTok上被一系列名为“Josh”的白人青年短视频刷屏,这位虚拟人物的言辞充满抱怨和指责,声称找不到工作是因为印度移民“抢了所有机会”。他甚至在视频中讲述了一个申请Tim Hortons工作的经历,表示面试官询问他会不会讲旁遮普语。
这种极具煽动性的内容引发了大量网友围观和讨论,不少人信以为真,对视频中的言论产生共鸣,甚至有人与“Josh”展开辩论。然而,真相令人震惊:这个“Josh”根本不是真人,而是一个由AI生成的虚拟角色!
幕后黑手是一家名为Unemployedflex的AI内容营销公司,该公司负责人Nayyar声称他们只是想就一些人持有的“印度移民占领就业市场”观点“玩个梗”,吸引那些刚毕业、找不到工作、情绪焦虑的年轻人群体。然而,这种“玩梗”的行为遭到广泛批评,被指责是道德败坏和极其危险的营销手段。
这些视频由Google旗下的Veo3.AI软件制作,能够从文本生成超逼真的短片。Veo3软件画面更真实,音频几乎与真人无异,并且与人物口型完美匹配,很难分辨真伪。尽管部分网友识破了“Josh”的身份,但大量评论依然表现出“完全相信”,甚至有人和“Josh”辩论,而他会在评论区“亲自”回复,进一步营造“我是活人”的假象。
麦克马斯特大学市场学教授Marvin Ryder坦言:“我一开始也被骗了,我真的以为这是一位有故事要讲的年轻人。”他警告说,未来AI伪造的内容可能越来越逼真,普通用户根本难以辨别真伪,“哪怕只是娱乐内容,我们作为社交媒体的使用者,该怎么辨别现实和虚构?”
TikTok已将相关视频下架,原因是这些视频违反了其社区准则,未清晰标注为AI生成内容,可能误导观众。而视频中“被点名”的Tim Hortons也发表声明,称这些虚假视频“极度令人沮丧和担忧”,并透露公司尝试多次向平台投诉却“困难重重”。
这场事件再次提醒我们,随着AI技术的飞速发展,信息真伪难以辨别,我们需要提高警惕,理性思考,不被虚假内容操控。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这场事件不仅引发了关于AI生成内容真伪鉴别能力的担忧,也勾起了人们对社会情绪操控、群体认知偏差以及平台责任的思考。为了更好地理解这场事件带来的影响和意义,你需要了解一些背景知识:
- AI生成内容技术的快速发展: 近年来,随着深度学习算法的进步,AI生成文本、图像和视频的能力越来越强大,能够创造出逼真的内容,难以辨别真伪。
- 社交媒体平台的传播机制: 社交媒体平台依靠算法推荐,将用户倾向于接受的内容不断展示,容易形成“信息茧房”效应,导致人们更容易被特定观点或信息所影响。
- 群体认知偏差和情绪操控: 人们更容易相信符合自己已有认知的信息,并被煽动性的言论所左右。AI生成内容可以利用这些认知偏差,制造虚假信息,煽动情绪,达到特定的目的。
事件的深层含义:
这场“白人小哥”事件并非孤立现象,它反映出:
- 技术进步带来的伦理挑战: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带来了新的伦理难题,需要社会共同探讨如何规范其应用,避免被滥用。
- 信息真伪鉴别能力的缺失: 随着AI生成内容的普及,人们辨别真假的能力显得越来越重要,需要提高媒体素养,学会批判性思考。
- 平台责任和监管困境: 社交媒体平台作为信息传播的主要渠道,需要承担更大的责任,加强内容审核,打击虚假信息传播,引导用户理性消费信息。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