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潜移默化削弱学生思考力

人工智能悄然削弱学生思考能力 研究警告:温水煮蛙效应难以察觉

一项突破性研究揭示了教育工作者日益加深的担忧:人工智能工具正在逐渐削弱年轻一代的思考能力,其影响如同温水煮蛙般不易察觉。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最新实验结合脑部扫描与行为观察,清晰地证明了依赖AI写作对学生认知功能的侵蚀效应。

研究人员设计了一项长期实验,54名年龄在18至39岁的参与者被分成三组:一组仅凭自身能力写作,一组允许使用谷歌搜索辅助,第三组则获准使用ChatGPT。他们在四个月的时间里完成了四篇类似SAT考试的议论文,科学家利用脑电图(EEG)全程监测他们写作时的大脑活动。

结果令人警示:使用ChatGPT的组别其大脑活跃度明显低于其他两组,特别是在涉及执行控制与注意力的脑区,活动显著减弱。更值得注意的是,随着实验推进,该组成员对AI的依赖程度不断加深。初期他们或许仅寻求结构建议,但到了后期,更多人直接复制粘贴AI生成的大段文字。

这一发现与一线教育工作者的日常观察高度吻合。纳什维尔的高中文学教师墨菲·肯尼菲克痛心地表示,他亲眼目睹学生“批判性思维和注意力被AI彻底摧毁”。他说,在批改作文时发现学生使用AI作弊已成为常态,自己已当场发现约40例,“而实际数量可能更多”。当学生被识破时,反应往往是漠然地耸耸肩,对写作过程的重要性毫无认知。

深入分析脑电图数据,情况更为严峻。完全自主写作的“纯大脑组”展现出最广泛且强劲的神经网络活动,涉及创造力、记忆和语言处理的关键脑区高度激活。他们报告了更强的任务投入度、满足感和对作品的拥有感。相比之下,ChatGPT组在回忆自己写过的文章时表现最差,表明他们对内容缺乏深层记忆。更令人担忧的是,ChatGPT组所写的文章呈现出高度同质化倾向,受邀评审的两位英文教师不约而同地将其描述为“没有灵魂”——这正是全美众多教师日益普遍的反馈。

心理学家、《高科技世界养育子女的十条准则》作者珍·特文吉博士指出,AI的流行是继智能手机和社交媒体之后,对青少年学习的又一重打击。她强调,近年来全球数学、阅读和科学测试成绩持续下滑,疫情封锁与电子设备的负面影响已不容忽视,“而AI的加入,很可能使学业表现进一步恶化。当你不再学习如何写作,你也就失去了深度思考的能力”。

该研究的负责人、麻省理工学院媒体实验室的娜塔莉娅·科斯米纳博士特别警告,处于发育期的大脑面临的风险最大。面对研究揭示的严峻现实,澳大利亚新南威尔士大学人工智能研究所首席科学家托比·沃尔什教授承认结果令人不安,但他并不主张全面禁止AI。他认为关键在于教育者需学会谨慎整合技术,“我们必须意识到AI也蕴含巨大机遇”。然而,他也敲响了警钟:“真正的忧虑在于,未来人工智能超越人类智能,并非因为AI变得更强,而是人类智能变得更弱。”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这篇报道揭示的不仅仅是人工智能对学生写作能力的影响,更是一场潜移默化的思辨危机。深入理解其潜在影响需要我们进一步了解几个关键点:

1. 人工智能并非单一工具: 各种AI工具各有侧重,ChatGPT擅长文本生成,而其他工具如 Wolfram Alpha 更注重逻辑计算和数据分析。不同的AI应用会对学生认知功能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需要更加细致的分析和研究。

2. 学生个体差异巨大: 并非所有学生都对人工智能依賴表现出相同的反应。学生的学习动机、自我调节能力、批判性思维等因素都会影响他们使用AI工具的方式和后果。我们需要关注不同类型学生的需求,制定更精准的教学策略。

3. 教育系统需要转型: 仅仅依靠技术手段无法解决教育问题。我们需要将人工智能作为辅助工具,而不是依赖它代替学生思考。教师的角色应从知识传授转变为引导学生思考、批判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校 curricula也需更新迭代,融入AI时代的学习技能和素养。

4. 人工智能伦理的探讨: AI技术的快速发展引发一系列伦理难题,例如数据隐私、算法偏见、责任归属等。我们需要在社会层面进行广泛的讨论和监管,确保人工智能技术以负责任的方式应用于教育领域。

最终目标不是抵制人工智能,而是引导学生在AI辅助下提升思考能力,培养更适应未来世界的适应力和竞争力。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