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大学衔接:知识之外 更需连接
高中与大学衔接:知识之外,学生需要“连接”
随着“双一流”建设和拔尖创新人才培养的推进,高中与大学之间的有机衔接已成为教育界关注的焦点。专家指出,当前的高大衔接问题不仅仅体现在知识的传递上,更包括学生的适应能力、生涯规划以及在海量信息中寻找自身定位等方面。
“第一年教育”为标杆,国内仍需加强衔接支持
美国、加拿大、日本等30多个国家已实施“第一年教育”,通过学术支援和社会支持两方面帮助大一新生完成从高中到大学的过渡。国务院《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明确提出要推进小学、中学、大学有机衔接。但目前,国内的高大衔接仍存在“脱节”现象。
一方面,学生在进入大学后难以适应新的学习环境和生活方式。许多刚高考完的学生最关心的问题是,如何预习大学课程、如何在大学中学习? 他们缺少社会经验和自我管理能力,对大学生活的种种未知感到不安。
另一方面,教师的角度也存在衔接难题。部分大学毕业的师范生回到高中工作时,未能将大学阶段的思维方式带入教学,反而加剧了高中学与大学的差距。
知识连接,需从学生需求出发
专家认为,目前的高大衔接课大多是从大学课程为出发点开设,只是提前了大学内容的教学,并没有真正起到衔接作用。高中教师更熟悉学生的学习情况,如果能从高中角度设计衔接课程,效果会更好。 此外,需要加强高中学、大学之间教师的沟通,探讨如何将大学知识与高中内容建立联系,并倾听学生的反馈。
而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学生们面临的海量信息也成为他们“连接”的重要挑战。 专家建议,应注重培养学生在海量信息中检索与甄别的能力,帮助他们明确自己希望成为什么样的人。
总之,高中与大学衔接不仅仅是知识的传递,更需要关注学生的适应能力、生涯规划以及信息检索能力等方面,才能实现教育资源的有效利用,为学生未来的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1. "双一流"建设: 这是中国政府提出的高校办学提升计划,旨在培育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大学和学科。该计划强调培养拔尖创新人才,对高中与大学衔接提出了更高要求。
2. "第一年教育": 这是一个国际通行的概念,指帮助大一新生适应大学生活和学习方式的课程和服务体系。它包含学术支持(如预习课程、辅导班等)和社会支持(如心理咨询、学生社团活动等)。
3. 信息时代的挑战: 海量信息时代给学生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挑战,如何有效检索、筛选和利用信息成为了关键技能。
进一步探讨:
除了知识的连接,高中与大学衔接还需要关注以下几个方面:
- 个性化学习路径: 大学课程更加多元化,学生需要自主选择并规划自己的学习道路。高中阶段可以引导学生探索兴趣,明确目标,为大学学习做好准备。
- 跨学科融合: 未来的社会发展更注重跨学科的创新能力。高中与大学衔接应鼓励学生跳出单一学科的思维模式,促进不同领域知识的交叉融合。
- 实践与应用: 大学教育越来越强调实践和应用能力。高中阶段可以通过实习、竞赛等形式帮助学生积累经验,并将其与理论知识相结合。
- 心理健康支持: 大学生活充满了挑战和压力,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不容忽视。高中阶段可以加强心理健康教育,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支持和引导。
总结来说,高中与大学衔接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学校、家庭、社会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实现资源的有效利用,培养具有时代精神和创新能力的拔尖人才。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