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不再强制问钱来路
银行不再强制问钱来路?新规定或将改变存款流程
近年来,“您的这笔存款是什么来源?用途是什么啊?”这样的问题在银行柜台屡见不鲜,不少网友对此表示不满。为了避免纠纷,大堂经理甚至需要拿出文件向客户解释。近日,中国人民银行、国家金融监督管理总局、中国证券监督管理委员会联合发布《金融机构客户尽职调查和客户身份资料及交易记录保存管理办法(征求意见稿)》,取消了“自然人客户办理单笔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的,应当识别并核实客户身份,了解并登记资金的来源或者用途。”这一规定。
新规发布后,银行仍需谨慎?
中国新闻周刊采访多家银行网点发现,部分银行表示:为了防止客户资金用于诈骗、赌博、洗钱等违法行为,客户一次性存取款超过5万元时,依然需要记录资金来源和用途。其中,中国建设银行总行客服明确表示,上述举措是该行的要求。
然而,并非所有银行都坚持此做法。中国农业银行总行客服表示,目前他们没有相关规定的明确记载。在实际操作中,部分银行网点的工作人员表示,此举是公安机关对于银行反诈工作提出的具体要求,为了防止客户被骗钱,尤其是在老人办理大额取款业务时,银行工作人员会更加谨慎。
专家解读:风险评估决定调查力度
《办法》虽然取消了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资金来源和用途的统一要求,但仍然明确提到,涉及较高洗钱或恐怖融资风险的,金融机构应当采取相应的强化尽职调查措施。具体而言,针对不同风险等级的情形,金融机构需采取相应的措施,如对高风险客户、业务关系或交易,要求更严格、更深入的尽职调查措施;而对于低风险情形则可根据情况简化客户尽职调查。
招联首席研究员董希淼解释称,客户尽职调查是一项持续、动态的风险管理过程,金融机构需要“了解”客户,包括客户的业务、目的、风险等。针对5万元以上现金存取业务,不再统一要求询问并登记资金来源及用途,是在“基于风险”原则下采取的务实措施,有助于《办法》更加顺利施行,也能降低金融机构工作量,在防范风险的前提下改善用户体验。
公众应理解配合:既保障权益又提升服务水平
董希淼指出,尽管新规取消了统一要求,但金融机构依然需要谨慎开展客户尽职调查工作,避免“一刀切”扩大化,从而保障企业、公民合法权益和正常生产、生活秩序不受影响。公众应给予理解并积极配合,帮助金融机构做好风险控制,提升服务水平。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反洗钱法规的背景: 中国近年来加大了打击金融犯罪力度,尤其是针对洗钱和恐怖融资行为的监管更加严格。取消对5万元现金存取业务资金来源的统一要求,并非放松监管,而是旨在更加精准地防范风险。
- 银行尽职调查的多面性: 除了防止洗钱等违法行为,银行的客户尽职调查工作也需要考虑其他方面,例如识别欺诈、保护客户个人信息安全等等。
新规对不同群体的影响:
- 普通存款人: 新规将为他们带来更便捷的存款体验,减少了不必要的问询环节。
- 高风险客户: 高风险客户(如经营跨境贸易、从事高额现金交易等)可能会面临更加严格的尽职调查流程,例如提供更多身份证明材料、业务计划等信息。
新规可能带来的挑战和机遇:
- 金融机构: 需要加强内部管理,制定更细化的风险评估体系,并提高员工对不同客户风险等级的识别能力。
- 科技发展: 可以推动金融科技公司开发更加智能、高效的尽职调查工具,帮助金融机构更高效地完成风险控制工作。
最终目标: 新规旨在在防范金融风险和提升用户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为中国金融市场提供更安全、高效的服务环境。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