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坛警方破获“上头电子烟”贩卖案
江苏金坛警方破获“上头电子烟”新型毒品案件:贩卖团伙趋于年轻化
近日,江苏金坛警方成功破获一起贩卖“上头电子烟”的新型毒品案件。不法分子在电子烟中添加了依托咪酯、异丙帕酯等毒品成分,吸引吸食者追求“上头”快感。警方调查发现,此类贩卖团伙和吸食人员呈现年轻化、低龄化的特点。
今年8月,金坛区指前派出所接群众举报,辖区一家宾馆有人吸毒。民警在现场查获4名涉嫌吸食新型毒品“上头电子烟”的人员,尿样检测均检出新列管的麻精药品异丙帕酯成分。通过调查,警方追踪到一个外号叫“小丫头”的贩毒者。成立专案组后,警方最终抓捕了12名贩毒犯罪嫌疑人和38名吸毒人员。
这个贩毒团伙成员中有许多未成年人,主要头目王某婷,年仅17岁。她第一次接触“上头电子烟”是在三年前的一次朋友聚会上。
近年来,“上头电子烟”迭代更新快,其主要成分有合成大麻素、依托咪酯、美托咪酯等新型毒品以及替来他明、氟托咪酯等一些替代物。这种毒品通过添加剂改变了电子烟的味道和效果,吸食者可以获得短暂的欣快感和放松感,类似于醉酒的感觉。然而,它对人体身心健康造成严重损害。
警方指出,“上头电子烟”的外观与普通电子烟相似,容易降低使用者的警惕性,进入正规电子烟的流通渠道。年轻人群体更容易受其吸引,难以识别。吸入肺部后,毒品产生的效果几秒钟就可以直达大脑,具有很强的成瘾性和毒害性,会严重侵害吸食者的身心健康。长期滥用,“上头电子烟”会导致行为失控、精神分裂、抑郁等疾病。
如何识别“上头电子烟”?
警方建议通过以下“望、闻、问、切”的方式快速识别“上头电子烟”:
- 望: 观察产品包装与外观。“上头电子烟”是没有正规生产厂家的,没有成分表、合格证等标识。
- 闻: 通过烟油的气味来辨别,正规电子烟是烟草味,而“上头电子烟”有刺鼻难闻的气味。
- 问: 问渠道、问价格。通常,“上头电子烟”是在酒吧、KTV、夜店等娱乐场所私下兜售,或通过微信、QQ群等社交软件,使用“上头”“飞行”等暗语隐秘交易的,价格明显高于普通电子烟。
- 切: 观察吸食后身体切身变化和感受。吸食后会有头晕、站立不稳、意识模糊等反应,严重的还会出现莫名的狂笑、哭泣状态,以及攻击他人的倾向。
为了防范和开展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违法犯罪普法宣传,中央网信办、教育部、公安部等部门从2025年6月至12月在全国开展防范青少年滥用涉麻精药品等成瘾性物质网络集中宣传活动,开展网络涉毒普法宣传。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上头电子烟”的危害:
不仅仅局限于精神上,这种新型毒品对身体健康也会造成严重损害。长期吸食会导致:
- 呼吸系统疾病: 电子烟中的有害物质会刺激肺部,引发咳嗽、气喘、肺炎等。
- 心血管疾病: 毒品的化学成分会加速心跳、升高血压,增加患心脏病的风险。
- 神经系统损害: “上头电子烟”会导致大脑功能紊乱,影响记忆力、注意力集中能力,甚至引发精神分裂症。
- 其他危害: “上头电子烟”还会导致免疫力下降、出现皮肤问题、骨质疏松等多种健康风险。
应对措施:
- 加强法律法规建设: 完善“上头电子烟”的监管政策,加大打击贩卖此类毒品的力度。
- 提高公众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让青少年了解“上头电子烟”的危害,增强自我保护意识。
- 建立完善的戒毒体系: 为吸食者提供必要的戒毒服务,帮助他们摆脱毒瘾,重返健康生活。
如何保护自己和他人:
- 拒绝尝试“上头电子烟”,远离一切诱惑。
- 提高警惕,注意身边环境变化,及时向警方举报可疑行为。
- 与家人朋友保持沟通,互相了解和帮助,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社会氛围。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