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谣男子拒赔 法院悬赏寻财产

“造黄谣”男子拒赔受害女子近一年 受害女子悬赏2万元寻财产信息

广西南宁一女子因遭遇网络“造谣”,患上抑郁症,家庭和工作也受到严重影响。该女子花费一年时间寻找造谣者,最终将对方告上法庭,法院判决其公开道歉并赔偿20万元,但该男子一直拒不履行判决。受害女子无奈之下,向法院申请悬赏2万元征集黄某财产信息。

吴女士(化名)讲述,2022年7月,她发现自己的微信名片和照片被人发布到国外社交平台上,标注着虚假色情邀请信息。她随后通过朋友的帮助注册了国外社交平台账号,并成功找到“造谣者”——1993年出生的黄某。

经过多次报警和调解,黄某最终承认了自己的行为,并在派出所签署《治安调解协议书》,承诺公开向吴女士道歉并赔偿20万元。然而,黄某在离开派出所后便拒绝履行协议。

无奈之下,吴女士将黄某告上法庭,法院于2024年5月判决黄某公开道歉并支付赔偿金20万元。尽管二审维持原判,但黄某至今仍未执行判决。受害女子称,黄某在社交软件上仍然发布不堪入目言论和图片,毫无悔过之心。

为了尽快让黄某履行赔偿义务,吴女士向法院申请悬赏2万元征集黄某财产信息,希望通过此举迫使其承担责任。目前,该案仍在执行阶段,法院尚未对吴女士的悬赏申请作出回应。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网络谣言的危害: 网络谣言不仅会损害个人名誉和声誉,还会引发社会恐慌、甚至导致经济损失和人员伤亡。黄某的行为正是典型的网络造谣,他散布虚假信息,对吴女士造成巨大的精神创伤和现实损失。
  • 法律应对网络谣言: 中国法律对网络谣言的打击力度不断加大。相关法律规定了网络谣言发布者的责任和惩罚措施,受害者可以采取诉讼等方式维护自己的合法权益。
  • 公民维权的重要性: 吴女士的故事告诉我们,面对网络造谣,受害者不能坐视不理,要积极寻求法律途径维护自身权益。同时,也提醒大家加强网络安全意识,理性辨别信息真伪,杜绝传播虚假信息。

总结来说,这个案例警示我们: 网络世界并非自由无序之地,每言一行都应谨慎,切勿为他人利益或个人情绪而散布谣言。对于遭受网络谣言侵害的受害者,要积极寻求法律援助,维护自身权益。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