过量吃荔枝误食:警惕“荔枝病”来袭

甜蜜负担:过量吃荔枝恐引发“荔枝病”

荔枝因其鲜甜、爽口的口感深受广大人民群众喜爱,但近年却出现了一起令人警醒的现象:过量食用荔枝竟然会导致健康问题。近日,广东省一名女子因过量食用未成熟荔枝后出现头晕不适、持续性鼻出血等症状,最终被诊断为“荔枝病”。

“荔枝病”引发热议,究竟是怎么回事?南京市妇幼保健院综合内科主任王静向我们解释道:“荔枝病是一种因短时间内大量食用荔枝,尤其是未成熟的荔枝而引发的急性低血糖综合症。其学名叫荔枝相关性低血糖脑病。” 她强调,并非吃荔枝都会得此病,适量食用成熟的荔枝一般不会引发疾病。

那么,荔枝为何会引发低血糖呢?王静指出,虽然荔枝吃起来很甜,但其实它的葡萄糖含量并不高,主要成分是果糖(40%50%)和蔗糖(30%40%),而蔗糖也是由葡萄糖和果糖组成。在吃一些未成熟的荔枝时,它含有两种物质:氨基酸次甘氨酸A 和 α-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它们会阻断肝脏将储备的能量转化为糖,同时,由于甜味,“会把胰岛素给骗了”,促使胰岛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降糖,从而引发低血糖反应。

荔枝病初期症状类似普通低血糖,表现为头晕、心慌、出冷汗、乏力等。但如果忽视不处理,可能导致严重的神经系统损伤,甚至危及生命。出现呕吐、抽搐、意识模糊需要紧急处理,更严重时,可能出现过敏、脑水肿、多器官衰竭等情况。

如何处理荔枝病?

王静提醒,警惕荔枝病的早期症状,因为其和普通低血糖比较类似,但荔枝病进展迅速,尤其对耐受力较低的儿童更为致命。典型轻度的症状如头晕、心慌、脸色苍白、手抖、乏力,这时可以喝些糖水缓解。如果出现抽搐、意识模糊、昏迷、呼吸困难,要立刻送医。

对于儿童来说,病情进展更快,可能从头晕发展到昏迷仅需几个小时。此外,荔枝病症状还容易被误诊为中暑或食物中毒,所以去就诊时一定要告诉医生食用过荔枝。

食用荔枝要注意什么?

王静提醒,日常生活中,尤其以下人群需要注意:

  • 儿童:特别是5岁以下的儿童,每天不要食用超过5颗,且不要空腹吃;
  • 糖尿病患者:荔枝容易引起血糖波动,建议控制摄入量;
  • 营养不良或空腹人群:建议吃荔枝之前先吃点东西。
  • 孕妇或肝肾功能不佳的老年患者:代谢能力较弱,需要谨慎食用。

总之,空腹过量食用未成熟的荔枝风险较高。一旦出现低血糖症状,要补充糖分,严重时及时就医。希望大家在享受美味的同时,也要注意安全,健康地品尝荔枝。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血糖水平的控制: 人体维持正常机能需要稳定的血糖水平。当血糖过高或过低时,都会导致身体不适甚至危及健康。

胰岛素的作用: 胰岛素是人体分泌的一种激素,它负责将葡萄糖从血液中吸收进入细胞,为细胞提供能量。

不同种类的糖的消化: 荔枝含有多种类型的糖,如果糖、蔗糖等,它们在体内代谢的速度和方式有所不同。

“荔枝病”的机制更详细解析:

王静主任解释说,“未成熟的荔枝含有两种特殊物质:氨基酸次甘氨酸A 和 α-次甲基丙环基甘氨酸。这些物质会干扰肝脏将储存的糖原转化为葡萄糖的过程,从而导致血糖水平下降。同时,荔枝的甜味会欺骗胰岛素分泌机制,让胰腺分泌大量的胰岛素来降低血糖,但这反而加剧了低血糖反应。”

“荔枝病”与其他疾病的区别:

虽然“荔枝病”症状和普通低血糖类似,但它发展速度更快,且更容易出现神经系统损伤。需要注意的是,“荔枝病”也可能被误诊为中暑或食物中毒,因此在就医时一定要明确告知医生自己食用过荔枝。

如何预防“荔枝病”?

  • 选择成熟的荔枝: 未成熟的荔枝含有更多的干扰物质,建议选择成熟度合适的荔枝食用。
  • 适量食用: 不要空腹吃荔枝,也不要一次性大量食用。建议每天不要超过10颗成熟荔枝,并搭配其他食物一起吃。
  • 控制血糖波动: 糖尿病患者和营养不良人群需更加谨慎食用荔枝,并密切关注血糖变化。

总结: 享受美味的同时,注意安全健康地品尝荔枝。 如果遇到任何不适症状,请及时就医。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