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约车异味:谁该负责?

网约车“臭味”攻心:是谁的错?

网约车作为现代都市出行的重要方式,却屡陷“异味”争议。从元旦跨年夜到入冬以来,“越来越容易打到臭车了”的话题不断引发热议。

不少乘客反映,打快车的几率几乎就是碰运气,“十辆网约车有九辆臭,还有一辆又香又臭”,而“早八人”的清晨第一辆车常常成为一场味道考验。有人调侃,网约车的味道“带着前面几位乘客的故事”,前调是槟榔味,后调是香水味,基调就是司机的脚味。

面对不断增长的投诉,滴滴宣布开展“异味车”治理专项行动,并上线了“拉黑异味车”功能。但部分消费者认为,这一招治标不治本,“如果遇到臭车就拉黑的话,最后可能无车可打了。”也有人提出,“快车价格便宜,品质和服务当然跟不上,如果怕臭,那就加钱坐专车呀。”

然而,专车的费用并非所有乘客都能承受。许多打工人选择特惠快车以降低出行成本,但最终却只能忍受“闻20分钟臭味”的尴尬。一句“为什么不打专车”,何尝不是一种无视现实的“何不食肉糜”?

网约车异味问题的背后是市场饱和的问题。数据显示,网约车驾驶员证和车辆运输证数量持续增长,竞争加剧,司机为了维持收入稳定只能压缩休息时间,接单更加频繁。而平台对服务质量的要求未能跟上市场需求的快速变化,导致许多“战损版”网约车在路上行驶。

究竟该如何解决网约车异味问题? 除了平台需要加强监管和服务升级,司机也需要提高自身素质,保持车辆清洁卫生。同时,乘客也要理性选择出行方式,合理评估成本与服务的平衡点。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