绵阳“请”白纹伊蚊进实验室灭病媒
为了消灭“小吸血鬼”,四川绵阳市疾控中心请白纹伊蚊“贵宾”进实验室
夏天,大家都讨厌蚊子的叮咬,但四川绵阳市疾控中心却专门“请”来了一群白纹伊蚊(俗称“花蚊子”),并把它们奉为“贵宾”,不仅每天可以喝着白糖水,还有专门的小白鼠供它们吸血,而它们的待的环境也有空调随时控制。“花蚊子”为何能享受如此待遇?
原来,这些被“请”进实验室的蚊子并非普通的害虫,它们是地球上最危险的动物之一。它们可传播登革热、基孔肯雅热、疟疾和寨卡病毒等80多种疾病,每年导致数十万人死亡。绵阳市疾控中心公共卫生监测所博士邓文波告诉记者,将这些蚊子“请”进实验室,主要是研究怎么杀死蚊子,以应对其抗药性和环境变化,然后通过控制蚊子密度,减少疾病传播,保护人群健康。
为了更好地进行研究,疾控人员对白纹伊蚊的习性进行了深入了解。他们发现,白纹伊蚊喜欢将卵产在小型积水容器中,如废弃轮胎、树洞积水、空调积水形成的小水体;成虫一般在植被茂盛的地方休息活动。捕捉时间,幼虫没有明确要求,因为生活在水中,不会飞;成虫一般在活动高峰期捕捉,白天上午8-10点,下午4-6点。
为了模拟蚊子的理想生长条件,实验室专门为它们设置了空调房,温度控制在26℃左右,湿度适宜。 除了吃喝,蚊子们的居住条件也十分舒适,饲养室内挂着“蚊帐”,不同蚊笼里饲养着不同年龄段的蚊子,有的正在羽化,有的正在交配,有的正大口吸小白鼠的血,还有的正在产卵。
研究人员还发现,雌蚊必须吸血才产卵,血液中蛋白质和铁是卵子发育的关键元素。因此,为了让实验室的蚊子们能够繁衍生息,他们会定期将一只绑好的小白鼠放到蚊笼里供它们吸血。
邓文波博士介绍,除了研究抗药性,他们还探索利用大数据、AI等技术提高防治效果。
面对蚊子的威胁,公众也要做好防护措施:安装纱窗、蚊帐,穿浅色衣服,使用电蚊拍、佩戴驱蚊手环,做好个人卫生等等。同时,及时清理积水等环境因素,阻断蚊子繁殖。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四川绵阳市疾控中心针对白纹伊蚊开展的研究并非孤军奋战。 全球范围内,各国都在积极探索如何有效控制白纹伊蚊数量,从而降低其传播疾病的风险。这些研究方向主要包括:
- 基因编辑技术: 利用CRISPR等基因编辑技术,在白纹伊蚊体内引入特定基因,使其无法繁殖或使其携带致病病毒的能力下降。
- 生物防控方法: 利用白纹伊蚊的天敌,例如鱼类、蝙蝠、青蛙等,进行生物控制,抑制其数量增长。研究人员也尝试培育对白纹伊蚊有杀伤力的细菌和真菌。
- 环境管理: 针对白纹伊蚊的生境特点,加强环境治理,及时清理积水、清除杂草,减少蚊子繁殖场所的数量,有效控制其密度。
上述研究方向各有优缺点,需要综合考虑实际情况进行选择和实施。同时,提高公众对白纹伊蚊传播疾病的认识,做好个人防护措施也是非常重要的。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