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燥莫“滋补”,看中医如何应对
秋季干燥?别“滋补”了!这篇文章告诉你真正应对方法
随着秋天的到来,许多人开始感受到身体的不适:鼻腔干燥、嗓子发痒、皮肤干燥等症状纷纷出现。不少人习惯性地选择滋补津液来缓解这种“燥”,但中医专家提醒,秋季干燥现象并非单纯的津液不足,更像是“凉燥”和“温燥”两种不同的状态。
初秋凉燥:是受凉导致的津液不能输布
初秋天气渐冷,人体寒气入侵,造成津液运行不畅,表现为鼻腔干燥、感觉风吹入体等症状。此时,误以为是津液不足,滋补反而适得其反。中医专家建议,应使用温热辛散之药,活血化瘀,促进津液正常流通。比如苏叶熬水泡脚,喝姜汤等方法都可起到效果。
中期温燥:太阳曝晒导致津液蒸发
随着秋高气爽,日照强烈,空气干燥,容易出现“温燥”现象。高温烘烤会使津液大量蒸发,引发感冒、咳嗽、干咳少痰等症状。此时需要清热透热的同时,也要滋补津液,以平衡体内阴阳。食疗方面,建议多食芝麻、核桃、糯米、蜂蜜、雪梨、甘蔗等食物,可采用百合莲子粥、银耳冰糖糯米粥等粥品滋阴润肺。
深秋凉燥:寒邪与燥气结合
随着冬天的临近,天气更冷,寒冷和干燥相结合形成“寒燥”,表现为无汗而干燥。这时需要先祛除寒邪,活血散瘀,促使津液正常运行。可以使用温热辛散之药,缓解症状。
中医专家强调,应对秋季干燥问题,应根据不同的季节和具体症状选择治疗方法,不可一味滋补或清热透热。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