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古董骗局泛滥 维权难
直播间“古董骗局”泛滥 平台监管不足维权难
近年来,“古董骗局”直播间的诈骗现象层出不穷,无数老人深陷其中,血本无归。据了解,一名受害者阿刃接触的40多位“古董骗局”受害者受骗总金额已超千万元,但目前现状是受骗者维权艰难,而骗子团伙可以在平台“无限转生”。
许多诈骗团伙在不同平台之间流窜,开小号反复行骗,甚至同一直播间会在多个平台出现。一旦主播骗得消费者下单后,便以各种理由拖到平台售后服务期限失效,再拖到平台钱款到账,最后人、店一起消失,转而注册新店继续行骗。
法律专家焦彦龙指出,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和《电子商务法》,普通诉讼时效为3年,消费者自知道或应当知道权利受损之日起3年内均可主张退款。平台以“超过3个月”为由拒绝消费者退款属于滥用格式条款排除消费者权利,最高法司法解释明确此类条款无效。
此外,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子商务法》第三十八条及《网络交易监督管理办法》第十一条,平台作为交易场所提供者,对商家资质审核和消费者权益保护负有法定责任。即使商家保证金不足,平台仍需通过先行赔付、协助追责等方式保障消费者权益,“保证金不足”不能成为平台免责借口。
然而,直播平台监管不力是此类诈骗行为猖獗的主要原因之一。专家指出,很多直播间明明是剧本演绎,但平台提示的字体很小,很多人根本注意不到;平台算法的精准推送,也是一些受害者反复被骗的重要因素。一旦浏览过一个直播间,平台便不断推送同类直播间,导致众多老人频繁受骗。
私域直播也成为此类诈骗的重灾区,一些骗子在公开平台直播后,会通过加微信等方式,将老人吸引到更为隐蔽的“微乐播”“微赞”等私域直播平台。这些平台缺乏有效的退款退货机制,消费者维权困难重重。
专家呼吁,政府应加强对直播平台的监管力度,制定更完善的直播营销管理办法,要求平台严格审核直播间运营者和直播营销人员信息,规范直播内容,及时处理消费者投诉举报。同时,消费者也要提高警惕,不要轻信直播间宣传,理性消费,切勿上当受骗。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1. 直播平台的运营模式: 直播平台主要通过广告收入、主播分成以及电商销售获得利润。为了吸引用户和提高流量,平台常常采用算法推荐、直播预警等方式引导用户观看特定类型的直播间,甚至可能存在将部分低质量或风险性较高的直播间优先推送到用户面前的情况。
2. 平台监管机制的局限: 现有的法律法规对直播平台的监管仍较为滞后,难以有效应对快速发展的直播行业带来的新挑战。平台自身也面临着资源有限、技术复杂等问题,在审查主播资质、监控直播内容以及处理消费者投诉方面仍然存在一定难度。
3. 老人的消费特点: 一些老人缺乏互联网知识和安全意识,更容易被直播间营造的虚假氛围所欺骗。他们对古董的认知较为浅薄,容易受骗子宣传的影响,盲目追求“高回报”。此外,一些老人也面临着生活压力、社会孤立等问题,更易受到情绪化的影响,从而放松警惕,落入骗局。
4. 相关政策和法律规定: 尽管目前已有部分法律法规针对直播平台和电商诈骗行为进行了规范,例如《电子商务法》、《反电信网络 fraud 法》等,但这些法律的适用范围、具体执行措施等方面仍存在一定模糊性,需要进一步完善。
专家呼吁加强多方合作:
- 平台应加大对主播资质审核力度,完善直播内容监管机制,提高平台安全性和用户体验。
- 政府应制定更完善的直播营销管理办法,引导平台规范运营,同时加强对平台行为的监督和处罚力度。
- 社会各界应提高公众的互联网安全意识,开展针对老人等弱势群体的网络安全教育培训,帮助他们识别并防范网络诈骗。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