泡泡玛特:能否从流量红利中脱困?

泡泡玛特“深水区战役”:能否从流量周期中脱困?

2024年,泡泡玛特实现营收130亿元、净利润34亿元,同比增长185.9%,创下历史新高。LABUBU的爆火带动了公司业绩,但随之而来的资本市场波动和消费热潮褪去后的风险,让这家曾被视作“现象级品牌”的潮玩巨头不得不谨慎应对。

蜂巧资本等机构大规模撤离,海外抢购引发消费者打架事件,都警示着泡泡玛特依赖流量红利带来的隐患。公司在韩国暂停LABUBU销售,试图降低热度,但更深层次的问题依然存在:如何构建持续领先的高壁垒?

艾媒咨询CEO张毅指出,相较于科技公司的技术溢价和竞争力,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主要依赖社交与文化属性延伸,这种价值支撑力不足,难以构建持续领先的高壁垒。此外,“壁垒薄弱”与“竞争分流”的双重挑战也困扰着潮玩企业的发展。

数据显示,泡泡玛特高度集中的股权结构导致流通盘较小,股价更易波动。截至2025年中,其PE超80倍,而同期贵州茅台为17倍,市场对其长期成长的确定性进行重新审视——继LABUBU之后,下一个爆火IP是什么?

泡泡玛特IP体系偏“浅内容驱动”,更加依赖TikTok、微博、小红书等平台流量。博通分析金融行业资深分析师王蓬博认为,其如此高的股价是有可能回调的,今年涨得特别好的几家消费股,市盈率普遍高于传统消费股,部分个股已透支未来3-5年增长预期,一旦消费热潮褪去,股价有可能回调。

东吴证券消费商社行业首席分析师吴劲草则认为:"LABUBU的背景故事与内容矩阵并非其优势所在,其核心生命力源于视觉符号与社交裂变。"这种依赖性意味着,一旦平台流量生态转移或审美趋于饱和,LABUBU的情绪价值也可能随之衰减。历史已经给出过警示:2022年至2023年间,泡泡玛特的MEGA,SPACE,MOLLY就曾经历过"破圈-饱和-价格跳水"。

面对挑战,泡泡玛特积极转型为“IP生态平台”。推出潮玩乐园、内容开发计划、线下展览,与VANS、川久保玲等品牌联名,并收购了LABUBU所在的THE,MONSTERS系列版权,推进影视内容计划,加强国际品牌合作授权。

能否复制多个IP并持续制造“新LABUBU”,决定了泡泡玛特是否只是现象级品牌,还是长期性的文化符号制造商。

它需要不只是一个新的角色,而是一种全新的能力:穿越流量周期、掌控情绪节奏、建立持续打造火热IP护城河。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泡泡玛特的商业模式: 它主要通过设计、生产和销售盲盒式潮玩产品实现盈利。盲盒的趣味性与稀缺性吸引了大量消费者,形成了“收集癖”效应。
  • IP文化的重要性: IP(知识产权)指的是一个拥有独特价值和品牌认知度的资产,例如人物形象、故事背景、作品风格等。成功的IP能够创造强大的粉丝粘性,驱动持续的商业发展。
  • 流量红利的本质: 流量是指网络平台上的用户访问量或曝光率。短期内,依靠流量可以快速获取收益,但无法保证长期的可持续发展。

泡泡玛特能否实现“深水区战役”成功?

从本文分析可知,泡泡玛特面临着巨大的挑战:

  • 依赖流量周期: 过度的依赖流量红利使得其商业模式脆弱,一旦热潮褪去,将难以维持业绩增长。
  • 壁垒薄弱: 潮玩市场竞争激烈,缺乏独特的核心技术和品牌优势,容易被模仿和替代。
  • “浅内容驱动”: IP体系主要依赖平台流量和社交传播,缺乏深厚的文化内涵和故事支撑。

为了应对这些挑战,泡泡玛特需要采取一系列措施:

  • 打造持续领先的高壁垒: 探索新的技术、材料和生产工艺,提升产品品质和创新能力;建立更加完善的版权保护机制,维护IP核心价值。
  • 丰富IP体系内容: 深化IP故事背景、人物设定和世界观构建,开发更多衍生产品和内容,增强用户粘性。
  • 探索多元化发展模式: 积极布局线下体验场景,拓展线上平台合作,打造完整的IP生态系统。

成功的关键在于:

  • 穿越流量周期: 建立自主的品牌运营体系,通过优质的产品和服务赢得用户信任。
  • 掌控情绪节奏: 深入了解用户需求,精准把握市场趋势,不断输出符合时代潮流的内容。
  • 建立持续打造火热IP护城河: 培养核心竞争力,实现品牌长期价值增长。

泡泡玛特能否成功完成“深水区战役”,取决于其是否能够真正做到以上几点。

如果你是个投资人,会如何看待泡泡玛特的未来发展?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