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序列治理校园欺凌

新修订治安管理处罚法聚焦校园欺凌:法治序列治理,构建少年司法体系

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频发,引发社会广泛关注。一些极端学生欺凌事件中,受害者及其家庭遭受严重创伤,甚至出现“受害者转学、施害者留校”的现象。为此,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将学生欺凌行为纳入规范范围,对校园欺凌治理迈出重要一步。

学者指出,此前法律针对学生欺凌的处罚机制存在局限。大部分学生欺凌行为并未达到刑事标准,民事诉讼难以启动,长期处于“法不及”状态,最终由学校内部消化处理。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则明确将学生欺凌定性为违法行为,赋予公安机关处理权限,并规定实施学生欺凌者,如殴打、侮辱、恐吓等行为的,公安机关应当依法给予治安管理处罚、采取相应矫治教育措施。

此外,新规要求学校不按规定报告或处置严重学生欺凌的,应责令改正并建议有关部门对责任人员依法予以处分,有效督促学校重视学生欺凌问题,将治理责任落到实处。

尽管新规为校园欺凌治理提供了有力法律保障,但学者们认为,使用治安管理处罚法规制少年越轨行为的效果终究有限。他们呼吁构建一套更适合未成年人的违法犯罪预防和惩戒措施,也就是少年司法制度。

专家指出,少年司法制度应突破我国现行的刑事司法之内与刑事司法之外这种二元模式,建立与刑事司法制度、儿童福利行政制度并行的三元模式,将一般违法未成年人、触罪但未达刑责年龄的未成年人、已达到刑责年龄的犯罪未成年人都纳入少年司法制度内,通过专业审判人员综合评估个体行为的社会危害性、人身危险性、成长环境、监护能力等要素,作出适度合理的“保护处分”。

“立法者需要意识到,未成年人的人生还很长,制度的最终目标不能只是制止违法行为,更要帮助其回归正常生活轨迹。” 专家强调,行政拘留可以作为最后防线中的一环,但绝不能成为“常规反应”。让未成年人走回正道,才是每一项法律规范的最终追求。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校园欺凌问题并非单一现象,其根源错综复杂,涉及家庭教育、学校管理、社会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单纯依靠法律法规难以彻底解决问题,更需要多方协同努力,构建全面的校园安全保障体系。

1. 家庭教育: 父母是孩子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应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和行为规范,引导孩子健康成长,增强孩子应对欺凌的能力和心理韧性。同时,家长也应注重与孩子沟通交流,了解孩子的内心世界,及时发现潜在的校园欺凌问题。

2. 学校管理: 学校应建立健全的校园安全管理制度,加强对学生行为的监管,积极开展预防校园欺凌宣传教育活动,引导学生树立尊重他人、平等相处的理念。同时,学校应制定明确的学生欺凌处罚机制,确保施害者得到适当的制裁,受害者得到及时帮助和支持。

3. 社会环境: 社会公众应提高对校园欺凌问题的认识,积极参与防范校园欺凌的工作。媒体应理性报道校园欺凌事件,避免渲染炒作,引导舆论朝着积极的方向发展。政府部门应加大对校园安全建设的投入,完善相关的法律法规和政策,为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提供坚实的保障。

4. 青少年心理健康: 许多学生在承受着学习压力、人际关系等挑战时容易出现焦虑、抑郁等情绪问题,更容易成为校园欺凌的受害者或施暴者。因此,加强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增强心理韧性,是有效预防和治理校园欺凌的重要途径。

新修订的治安管理处罚法为校园欺凌治理提供了法律保障,但更重要的是要通过家庭、学校、社会的多方努力,营造一个安全、和谐的校园环境,让孩子们健康快乐地成长。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