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航安全需正常化:飞行员“敏感化”背后的原因

民航安全需正常化 discourse:飞行员群体为何被“敏感化”?

近日,又一次因涉及飞行员而被定性为“敏感事件”的消息引发热议。此前,民航局就东航坠机事故信息公开申请表示,相关调查进展情况通报可能危及国家安全、社会稳定,决定不予公开。 这再次引起人们对飞行员群体特殊待遇的质疑:是什么原因让飞行员被视为“敏感”群体?

文章指出,排除了机械故障和天气因素,飞机坠落的原因还有很多未知因素。 但正是因为飞行员这个群体被视为特殊的、神秘的、敏感的存在,任何与之相关的“负面新闻”都被认为危害社会稳定,危及国家安全。这种做法实属错误,飞行员作为一种职业,虽然事关重大,但放到整个社会中来看并不特殊。高铁司机、公交司机、渡轮船长等岗位也涉及大量人员生命安全。

文章进一步揭露了航空公司“敏感化”飞行员群体的原因:

  • 操控飞行员培养训练与工作安排:通过敏感化的标签,航空公司更容易控制飞行员的职业发展和跳槽,导致飞行员缺乏流动性,甚至产生怨气。
  • 遮蔽自身问题:借此推卸事故责任和管理问题,降低对航司业绩的影响。 以东航坠机事故为例,以维护社会稳定为由拒绝公开事故原因,实质上是为了减轻航司的赔偿责任。
  • 压制飞行员诉求:敏感化的标签使得飞行员的声音难以传播,无法被公众听到。 近几年来,飞行员的收入优势明显下降,工作量却增加,工作压力巨大,但他们的诉求很难得到回应。

文章强调,要让飞行员群体兢兢业业工作,保障服务质量,靠长期高压是不可能实现的。 为了保障旅客安全,需要把飞行员这个职业正常化,让其真实境遇为人所知,真实诉求被社会听到。 只有这样,才能从根本上化解矛盾,降低风险。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为了更深入地理解本文所述问题,建议您进一步了解以下信息:

  • 飞行员职业现状: 包括他们的工作内容、薪资水平、工作压力等方面,可以参考一些飞行员相关的书籍、网站或纪录片。
  • 航空公司管理制度: 了解航空公司的内部管理结构和决策机制,例如飞行员的招聘、培训、晋升、绩效考核制度等,有助于理解航空公司为何会对飞行员群体进行“敏感化”管理。
  • 民航安全监管体制: 了解我国目前的民航安全监管体系,包括相关法律法规、监管机构以及监督机制,可以帮助您更好地判断“敏感化”处理是否符合国家政策和公众利益。

此外,也建议您阅读一些关于飞行员职业伦理、职业道德、群体心理等方面的文章,以更全面地了解飞行员群体面临的挑战和困境。

你或许会发现:

  • 很多看似“敏感”的信息,实际上是飞行员群体在表达自身诉求的声音。
  • “敏感化”管理不仅无法解决问题,反而可能加剧矛盾,影响民航安全。
  • 推动飞行员职业正常化,需要政府、航空公司和公众多方努力,共同营造一个公平、透明、包容的社会环境。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