晚期胆管癌警示:高危族群须提高警惕

66岁台湾男子晚期胆管癌罹患 医生提醒:高危族群应提高警觉

台北 - 一名66岁台湾张姓男子近半年来体重莫名减轻4公斤、食欲不振、精神疲惫,近日更出现皮肤及眼白发黄、皮肤搔痒、深色尿液等症状,紧急就医后经检查发现肝脏布满肿瘤、肝功能及胆红素异常升高,最终确诊为晚期胆管癌,已出现肺部转移迹象。

大千综合医院肝胆肠胃科医生吴家庆指出,患者因胆汁无法排出导致严重黄疸,若未及时处理恐引发感染。医疗团队紧急采取“经皮穿肝胆道引流术”引导胆汁排出,待病情稳定后再施行“内视镜逆行性胆道引流术”,将引流管放置体内,减少外露管线的不便与感染风险。目前患者已接受化学治疗,盼能延缓病情进展。

吴医生进一步解释,胆管癌为肝脏内外胆汁通道的恶性肿瘤,虽然发生率不高,但早期常无明显症状,许多患者发现时已属中晚期。典型症状包括皮肤与眼白泛黄、尿液变深、粪便颜色变淡、皮肤痒、食欲差、体重骤降、上腹或右上腹隐痛等。

他强调高危险族群需特别警觉,包括有胆管结石、囊肿或慢性胆道发炎病史者、B型或C型肝炎患者、肝硬化者、曾感染肝吸虫(如食用生鱼片、生螺)、有家族病史或长期接触烟酒与化学品者,皆属胆管癌好发族群。

吴医生提醒民众若出现疑似症状应尽速就医,避免延误治疗。平时应避免食用未煮熟的鱼类与螺类、减少烟酒与化学暴露,控制肝病并定期追踪肝胆功能,若为高风险族群更应每年接受腹部超音波检查。

尽管胆管癌初期不易察觉,但只要及早发现、妥善治疗,仍有机会透过手术治愈,千万不可掉以轻心。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胆管癌的病理与治疗:

  • 起源: 胆管癌发生于肝脏内的胆管或连接到肝脏的胆管组织。
  • 分期: 胆管癌的诊断和治疗取决于肿瘤的大小、位置以及是否已扩散至其他器官。通常使用TNM staging系统来描述肿瘤的程度。
  • 治疗手段: 治疗方法因患者的具体情况而异,可能包括:手术切除肿瘤、化学治疗、放射疗法、靶向治疗和免疫疗法等。

更深入了解胆管癌风险因素:

除了文中提到的高危人群外,一些其他因素也与胆管癌风险增加有关:

  • 遗传性疾病: 例如家族性肝硬化或胆道发育异常。
  • 饮食习惯: 高脂肪、低纤维饮食可能增加患病风险。
  • 肥胖: 超重和肥胖与胆管癌发病率相关。
  • 环境因素: 长期接触某些化学物质,例如农药和沥青。

积极预防胆管癌的措施:

除了文中提到的建议外,还可以采取以下措施降低患胆管癌风险:

  • 健康饮食: 多吃水果、蔬菜、全谷物等富含纤维的食物,减少红肉和加工食品的摄入。
  • 规律运动: 每周至少进行15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或75分钟的高强度有氧运动。
  • 戒烟限酒: 吸烟和过量饮酒都会增加多种癌症风险,包括胆管癌。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