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印良品”商标纠纷:正版与仿冒
“无印良品”诉争:两家公司激烈角逐,消费者权益受损
“到底是日本品牌还是中国品牌?谁是正品谁是盗版?”近年来,“无印良品”商标纠纷不断引发消费者争议。5月份披露的一份判决书显示,良品计划以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为由,对北京棉田及其旗下两家公司提起诉讼。法院最终判决北京棉田旗下两家带有“无印良品”字号的公司改名。
此案中,良品计划持有的第35分类下第4471277号商标权成为认定被告构成不正当竞争的关键。法院认为,北京棉田旗下两家公司使用“无印良品”字号招商加盟、在店铺销售服务中大量不规范使用“无印良品”标识等行为,容易造成消费者混淆。同时,结合北京棉田从2000年到2019年期间围绕“无印”“良品”“企划”等关键词申请了大量商标,甚至将时事热点中的关键词“每日优选”“江南STYLE”申请商标的行为,法院判断北京棉田旗下两家公司使用“无印良品”字号更多是为了攀附已有一定影响力的无印良品(上海)商业有限公司的企业字号和知名度。
根据判决,北京无印良品投资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棉田网络科技有限公司,北京无印良品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更名为北京无印工坊科技有限公司。 不过,这场“恩怨”才仅仅是冰山一角。双方公司名称在中国裁判文书网上联合搜索,收录的裁判文书共有57篇,时间跨度从2014年至今,涉及商标行政授权确权、商标侵权、不正当竞争等纠纷。
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
在这场商战背后,最受损的是无辜的消费者群体。由于两家公司店铺装潢风格、服务形象、销售品类、网店logo高度雷同,不少消费者对其难以区分。网络社交媒体上,关于“无印良品”正版与仿品的争议屡见不鲜。
北京棉田委托诉讼代理人表示:“现在店铺的名称但凡全是中文‘无印良品’的,不管是简体字还是繁体字,都是(北京)棉田。为了增加区分度,部分线下店加Nature,Mill的英文……”良品计划代理律师则表示:“除第24类商品之外,良品计划在中国使用‘无印良品’商标不受影响。良品计划及其关联公司在中国线上线下门店均使用‘MUJI无印良品’作为店铺名称、招牌,也请消费者予以识别。”
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合伙人、律师吴昕栋分析表示,两家公司均承担着避免混淆、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义务。北京棉田应严格在核定商品范围内规范使用“无印良品”商标,避免超出毛巾、棉织品等类别,不得使用容易引起消费者误解的词汇等。而良品计划在第24类商品上无“无印良品”商标权,使用时需通过“MUJI,无印良品”等组合标识明确区分,并在商品包装、门店及电商页面显著标注品牌来源,主动说明与北京棉田商标的区别。
吴昕栋强调,二者均应遵循诚实信用原则,通过清晰标识、主动提示等方式划清界限,这既是商标法、反不正当竞争法的要求,也是保障消费者知情权的核心义务。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商标法的基本概念: 商标法是为了保护企业在市场上使用标志的合法权益,防止不正当竞争而设立的法律。
- 不正当竞争的概念: 指企业采用欺骗、误导消费者、诋毁竞争对手等手段,损害他人商业利益的行为。
- 消费者知情权的意义: 消费者有权利了解商品或服务的真实情况,包括其来源、性质和品质等信息,以便做出明智的选择。
深入探讨:
这场“无印良品”商标纠纷不仅是一起简单的公司间争端,更反映了中国市场上存在的以下问题:
-
商标注册制度的漏洞: 部分企业利用商标注册漏洞申请大量相似的或容易造成混淆的商标,导致商标保护效果降低。
-
品牌仿冒和假冒现象严重: 一些企业通过模仿知名品牌的logo、包装等设计,以假乱真,欺骗消费者,损害了市场秩序和消费者利益。
-
缺乏清晰的消费者引导机制: 对于相同或类似产品,消费者难以辨别正版与仿品,造成“认知障碍”,最终影响消费决策。
解决之道:
- 完善商标法制度: 加强对恶意注册商标行为的打击力度,明确侵权边界,提高商标保护水平。
- 加强市场监管力度: 加大对假冒伪劣产品的查处力度,建立健全市场监督体系,维护市场公平竞争秩序。
- 提升消费者识别能力: 引导消费者理性消费,学习辨别真伪知识,增强自身权益保护意识。
结语:
“无印良品”商标纠纷这场“恩怨”,提醒我们,在利益驱动的商业环境下,企业应始终遵循诚信原则,维护消费者权益至上。政府部门也需进一步加强监管和引导,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生态环境。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