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泊尔登山事故引发合同纠纷争议

“想象尼泊尔”攀登事故引发争议:合同纠纷、责任追问

近日,由“想象尼泊尔”组织的查亚峰登山活动中发生意外,一名中国女队员管静不幸遇难。此事件引发了关于商业登山安全和责任归属的热议。

据多名曾跟随“想象尼泊尔”登山的队员透露,他们未与该公司签订任何合同。对此,登山界资深人士十一郎表示惊讶,并认为未签合同涉嫌违法。孙斌也指出,缺乏合同会使一旦出现伤亡追责更加困难。然而,“想象尼泊尔”负责人明玛·G则称所有队员均已签署合同。

北京市京师律师事务所律师、京师(全国)刑事委员会副主任孙建章解释说,无论是否签订合同,人员伤亡后仍有救济途径。签订服务合同的情况下,出现人身伤亡应按合同约定执行;未签订服务合同的情况下,则应按照国际私法中的最密切联系原则处理。该原则要求法院对与案件法律关系或当事人有关的各种联系因素进行量和质的综合考量,找出与该法律关系或当事人有最直接、最本质、最真实联系的法律予以适用。孙建章表示,中国籍公民发生登山伤亡,其亲属既可以在中国,也可以在尼泊尔起诉“想象尼泊尔”这一活动的组织者。

尽管如此,孙斌认为类似的国际诉讼过程复杂,成功率不高。

近年来,尼泊尔商业登山行业蓬勃发展。由于中国一侧对攀登珠峰有诸多要求,而尼泊尔则相对宽松,吸引了许多“急于求成”的登山者前往尼泊尔。此外,尼泊尔商业登山服务价格相对较低,也促进了这一行业的快速扩张。

市场竞争激烈导致部分尼泊尔登山公司与中国公司合作,招揽客户并获得高额报酬。然而,缺乏经验和监管漏洞也让该行业存在诸多风险隐患。十一郎认为,尼泊尔商业登山领域仍处于成长期,需要进一步规范管理。

管静遇难事件再次提醒人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也要重视安全保障和责任追究。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尼泊尔作为登山爱好者心中的圣地,近年来因其相对宽松的攀登政策和较低的商业登山服务价格吸引了大量中国登山者。然而,尼泊尔商业登山行业发展迅速,监管体系仍相对滞后,安全保障措施未能跟上市场需求增长速度。

缺乏合同规范引发争议:

正如本文所述,未签订合同的商业登山活动容易导致责任不清,追责困难。在管静事件中,“想象尼泊尔”与队员是否签订合同存在分歧,这反映了行业内普遍存在的合同规范缺失问题。

  • 商业登山公司应积极与队员签订清晰明确的服务合同,明确双方权利义务、安全保障措施、责任划分等内容,避免未来发生类似争议。

安全保障措施不足:

尼泊尔商业登山市场竞争激烈,一些公司为了降低成本,往往压缩安全保障投入。

  • 商业登山公司应重视安全保障,配备充足的安全设备和专业指导员,并制定完善的应急预案,确保队员生命财产安全。
  • 中国政府也应加强对尼泊尔商业登山公司的监管,提高行业准入门槛,并加大对安全保障措施的检查力度。

经验不足与监管漏洞:

一些尼泊尔商业登山公司缺乏经验和专业素养,在组织活动过程中存在诸多漏洞,加剧了事故发生的可能性。

  • 尼泊尔政府应加强对商业登山公司的培训和资质认证,提高行业整体水平。
  • 中国政府应加强对尼泊尔商业登山行业的了解和评估,为中国登山者提供更准确的信息和安全保障建议。

文化差异带来的挑战:

中国和尼泊尔的文化背景不同,在登山观念、沟通方式等方面存在差异,也可能导致一些误会和安全隐患。

  • 商业登山公司应加强跨文化交流,了解队员的文化背景和需求,并采取措施避免文化差异带来的误解和冲突。

管静遇难事件是一场警钟,提醒我们:在追求梦想的同时,必须始终把安全放在首位,并提高对商业登山活动安全风险的认识。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