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的问句解开归属感的谜题
30年移民加拿大人:孩子的问句解开了“归属感”的谜团
一位来自波兰的移民妈妈 Magdalena Olszanowski 在加拿大生活了30年,却始终拒绝给自己贴上“加拿大人”标签。她曾因口音被嘲笑,努力融入当地文化,甚至将名字改为英语化。但她的两个孩子出生在蒙特利尔,对这片土地有着深深的归属感,与母亲的“局外人”身份形成鲜明对比。
直到9岁的孩子问她:“做一个加拿大人,有什么不对吗?”,“我们是蒙特利尔人,我们是加拿大人。” 这句话让Olszanowski全身一震。她的解释逻辑——如何尊重波兰-希腊裔犹太人的文化遗产——在孩子的单纯直接提问下显得苍白无力。
Olszanowski回忆起移民到加拿大时的种种难处:不流利的英语、对当地文化的陌生以及难以理解这个国家到底该如何成为“我的家”。她感受到微歧视和融入的压力,认为“做一个加拿大人”,就意味着得活成白人中产的模样,要有一个不会被念错的名字,英语要没有口音。
2011年,Olszanowski搬到蒙特利尔并成为了母亲。魁北克给她一种新的身份:“非法语母语的母亲”(allophone,mother),这成了如今最深的认同。为了了解这座城市文化与语言,她开始努力适应它。这种“努力去理解”的过程,让她明白了真正的归属感需要亲手培育。
Olszanowski看着孩子轻松自如地交流,意识到做一个加拿大人,不等于盲目的民族主义或贴在车尾的口号,不等于忘掉自己的过去,而是要将曾经经历的排斥、标签化和文化被抹除的痛苦转化为教育孩子对抗仇外心理的工具。
她开始理解,“属于这个国家”并没有标准答案。归属感就像植物,需要不断的“异花授粉”才能繁茂生长。她也感谢孩子们用新的眼光让她看清——原来,一直试图逃避的这片土地,其实早已在周围悄然开花。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关于文化认同的复杂性: “归属感”是一个非常个体化的概念,它不仅仅取决于地理位置或国籍,还与个人经历、价值观和社会环境密切相关。Olszanowski的故事提醒我们,文化认同并非单一且静态的,它会随着时间推移而演变,受到各种因素的影响。
移民经验的多样性: 每一个移民都拥有独特的背景和故事。有的移民选择完全融入新的文化,而有的则选择保持原有文化的传承。没有一种方式是“正确”或“错误”的,关键在于找到适合自己的平衡点。
多元文化社会的价值: 加拿大是一个多元文化国家,不同文化的融合创造了丰富的社会氛围和多样化的视角。鼓励不同的文化表达,尊重个体差异,才能真正实现包容与和谐。
以下是一些可以进一步思考的问题:
- 你认为Olszanowski的“归属感”经历是普遍存在的移民现象吗?为什么?
- 你如何理解“做一个加拿大人”这句话的含义?
- 在多元文化社会中,个人如何既保持自身的文化认同,又能融入新的环境?
- 你觉得加拿大社会在对待移民方面做得怎么样?还有哪些地方可以改进呢?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