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就业压力 surges, "考公上岸"成趋势

求职压力下,“大学生贬值”焦虑蔓延,高校毕业生“考公上岸”成趋势

秋招战火正酣,但中国高校毕业生们面临的就业难题却日益严峻。许多学生反映,原本用于社交、约会和交流的平台如今充斥着求职信息,他们不得不卷入激烈的求职竞争中。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小戴表示,他从大一开始就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积极参加实习、考取教师资格证等,却仍然在秋招结束后只收到两份薪资未达期望的工作邀约。面对市场上对他“最多一万二一个月的医药销售”的明码标价,小戴不禁感叹:“大学生是贬值的,研究生是不值钱的。”

同在毕业季的中山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李同学也经历了类似困境。她投递了超过60份简历,最终只收到两家公司的offer,甚至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她的同班同学表示,自去年秋招以来,大家就逐渐意识到“事情不对劲”,招聘流程越来越繁琐,公司签合同后却屡屡出现单方面毁约的情况,导致毕业生们备受困扰。

一些学生反映,近年来,许多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标准下降,而招聘要求却越来越苛刻。比如,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了自己参加南航笔试的经历,该招聘流程不仅包含双机位和测评,还包括群面、单独面试、高管面试以及2分钟即兴演讲等环节,但最终给开发岗位的税前薪资仅为15,000元人民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指出,中国的毕业生里出现了很严重的“赢者通吃”局面,优秀毕业生能够拿到多个工作邀约,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一个都没有,体现出中国目前结构性失业的局面。他还强调,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供需总量不匹配以及知识和能力结构错配的问题,后者是更严重和持久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上岸”,寻求更加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2024年,中国报考公务员人数再创新高,首破300万,但招录职位仅有3.96万个,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岗位。

小戴认为:“疫情三年,公司一家一家倒闭,我们只是小人物,干不过时代,考公最稳定了。”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中国高校毕业生就业形势的复杂性: 这篇短文只触及了“大学生贬值”焦虑和考公务员现象的表面现象。想要更深入地理解,还需要了解以下背景:

  • 宏观经济环境: 中国经济近年来面临下行压力,企业投资意愿减弱,导致招聘规模缩小。
  • 教育结构问题: 中国高校毕业生数量逐年增加,但就业市场对不同学科的专业人才需求差异较大。一些传统热门专业毕业生人数过多,竞争激烈,而某些新兴领域缺口较大,却没有足够的应届毕业生满足需求。
  • 社会福利体系发展: 中国社会保障体系仍在完善中,公共服务水平和就业保障制度相对于发达国家仍然不足,导致部分大学生倾向于选择更稳定的公务员岗位。

考公务员“上岸”的现状: 虽然考公务员竞争激烈,但并非所有考生都能成功。

  • 考试难度高: 公务员考试以其严苛的标准和竞争激烈的环境著称,需要考生在各个方面都具备扎实的知识储备和应试能力。
  • 工作内容局限: 公务员岗位职责相对固定,升职空间有限,缺乏市场经济的活力和挑战性。

大学生就业问题的多方解决方案: 解决大学生就业问题需要政府、企业和高校共同努力:

  • 政府层面: 加强宏观调控,刺激经济发展,完善社会保障体系,鼓励企业招聘;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引导高校培养与市场需求相匹配的人才。
  • 企业层面: 提高薪资水平,改善工作环境,提供更全面的培训机会,吸引更多优秀毕业生加入;关注人才培养,积极参与高校科研合作,解决结构性失业问题。

个人层面上: 大学生应该加强自我规划,明确职业目标,提升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积极拓展就业渠道。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就业压力下,“大学生贬值”焦虑蔓延,高校毕业生“考公上岸”成趋势

秋招战火正酣,但中国高校毕业生们面临的就业难题却日益严峻。许多学生反映,原本用于社交、约会和交流的平台如今充斥着求职信息,他们不得不卷入激烈的求职竞争中。

来自上海交通大学生物技术专业的毕业生小戴表示,他从大一开始就为毕业后的就业做准备,积极参加实习、考取教师资格证等,却仍然在秋招结束后只收到两份薪资未达期望的工作邀约。面对市场上对他“最多一万二一个月的医药销售”的明码标价,小戴不禁感叹:“大学生是贬值的,研究生是不值钱的。”

同在毕业季的中山大学新闻系研究生李同学也经历了类似困境。她投递了超过60份简历,最终只收到两家公司的offer,甚至不得不退而求其次。她的同班同学表示,自去年秋招以来,大家就逐渐意识到“事情不对劲”,招聘流程越来越繁琐,公司签合同后却屡屡出现单方面毁约的情况,导致毕业生们备受困扰。

一些学生反映,近年来,许多企业对应届毕业生的薪资标准下降,而招聘要求却越来越苛刻。比如,一位小红书用户分享了自己参加南航笔试的经历,该招聘流程不仅包含双机位和测评,还包括群面、单独面试、高管面试以及2分钟即兴演讲等环节,但最终给开发岗位的税前薪资仅为15,000元人民币。

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就业研究所所长曾湘泉指出,中国的毕业生里出现了很严重的“赢者通吃”局面,优秀毕业生能够拿到多个工作邀约,而其他学生则可能一个都没有,体现出中国目前结构性失业的局面。他还强调,中国大学生就业市场面临供需总量不匹配以及知识和能力结构错配的问题,后者是更严重和持久的问题。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越来越多的高校毕业生选择考公务员“上岸”,寻求更加稳定的职业发展路径。2024年,中国报考公务员人数再创新高,首破300万,但招录职位仅有3.96万个,平均约77人竞争一个岗位。

小戴认为:“疫情三年,公司一家一家倒闭,我们只是小人物,干不过时代,考公最稳定了。”

以下是一些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 "大学生贬值?那研究生岂不是废纸了?我还以为我的硕士学位能让我在就业市场中脱颖而出呢!结果现在连“一万二”的医药销售都卖不上价。"

  • "考公上岸?哈哈,我申请了五年,还是一个见习公务员都没有。看来只有去当房东才能实现财富自由了。”

  • "双机位、测评、群面、单独面试、高管面试以及2分钟即兴演讲…这些公司不是在考验学生的应试能力吗?请问,用这种方式筛选人才,真的能找到真正适合岗位的人才吗?”

  • “我觉得这个社会已经变成了一场大型的马拉松比赛。跑得慢的只能被淘汰,而且还有各种坑和障碍。真是令人绝望。”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积极发表。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