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家强势助学 中小学“最严红线”来袭

国家亮剑!中小学“最严红线”来了,以后将越来越严

为了规范办学治校行为,提升基础教育质量,5月27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提升年”行动的通知》,提出16条高压线,进一步清理整治违规办学治校行为。这显然是在去年提出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后的一次升级。

**“减负”核心地位提升 **

今年更新的清单明显更全、更细、力度更大,从12条扩展至16条,新增了包括考试安排、校规校纪、食品安全、校服采购在内的四项内容。其中,最值得关注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三个方向:

  • “减负”核心地位提升:去年,教育部首次发布《关于开展基础教育“规范管理年”行动的通知》,列出了12条负面清单,其中4条谈的都是“减负”。今年,升级版清单中关于“减负”的规定增加至5条,将“严禁频繁组织考试”纳入,明确初中每月考试不超过1次、小学一二年级禁止纸笔考试。大幅压缩了周考、月考等考试次数,直击“以考代教”的积弊。

  • “升学率”排名要求后移:去年,清单的第5条就曾禁止以升学率或考试成绩对学校和老师进行考核排名;今年,这一要求被后撤至第8条位置。此举或将彻底打破“唯升学论”,促使学校和老师把精力更多放在学生全面发展上,而不是过度关注分数。

  • 校园安全责任主体升级:今年的通知还有个重点变化,家长们普遍关心的校园安全问题,责任主体从“教师”上升至“学校”,校长及管理层成为问责的第一目标。要求学校必须主动防治欺凌行为。

**国家聚焦教育本质 **

广东省教育厅等五部门近日就联合印发了《关于加强中小学生校服管理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不得以任何方式强制学生、家长购买校服或捆绑销售,严防校服采购中的腐败行为。该项规定从今年7月1日起施行,有效期5年。

可以说,国家划定的这16条高压线,着眼于刀刃向内的改革,让教育回归守护成长的本质。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这16条高压线并非孤立的举措,而是国家近年来一系列政策改革的延续和深化。我们需要理解这些改革背后的逻辑和目标才能更好地解读其意义。

首先,**“减负”**一直是教育领域的核心诉求。过度考试与升学压力导致学生身心健康受到威胁,阻碍了个性发展和全面素质提升。国家此次升级版清单将“减负”提升至核心地位,明确限制考试次数、禁止以考试成绩考核教师等,旨在为学生减轻负担,重塑教育的本质。

其次,**改革“唯分数论”**是近年来教育领域的重要趋势。升学率成为学校和老师评价指标,导致教育体系陷入“赢者通吃”的恶性循环。国家此次将“升学率排名”后移,旨在打破这种僵局,鼓励学校关注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多元的技能和能力。

最后,加强校园安全责任体系建设是社会共识。近年来校园欺凌事件屡有发生,引发公众高度关注。国家此次强调校长及管理层成为问责的第一目标,并要求学校主动防治欺凌行为,旨在营造安全和谐的学习环境,保障学生身心健康。

这些举措表明,中国教育改革正在朝着更加人性化、科学化的方向发展。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