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猕猴泛滥 村民苦不堪言
“猴群侵占”家园:四川乡村农民苦不堪言
甘孜州丹巴县的村民们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困境:原本半农半牧的生活方式被猴群严重扰乱。 一些村民为了应对猴子带来的损失,被迫放弃种植,外出务工成为新常态。
罗富能一家就是其中一个例子。因要照顾两个孩子读书,他选择留在村里,夫妻俩主要收入靠放牧和一些采摘工作。然而,猴群经常翻找食物,甚至掀开石板屋顶偷粮。尽管村民们尝试过多种驱赶方法,如放稻草人、播放收音机、放鞭炮等,但这些都无济于事。最终,他们只能依靠人和狗轮流看守来应对猴子。
“野猪还好一点,林业部门定期来调控。”罗成刚说,去年全村野猪损毁作物下降了不少,村民眼下更担心的是猴群。
沉水沟村村支书邹万宏证实,村里660多人中,近半村民因猴害弃种。他介绍,“猴子有很多群,大的猴群有100多只,也有三五成群的小猴群。”
“被低估的严重性” 猕猴的泛滥带来了巨大的社会和经济损失。 丹巴县墨尔多山镇副镇长段内东分管农业工作,他经常陪村民到地边拍照向保险公司申报保险,一边听村民抱怨“管好猴子”。他清楚保险的补偿金额远远不及种地的成本,农民种地积极性也被严重影响。
丹巴县是甘孜州野生动物致害最严重的县之一。人保财险丹巴支公司负责人王丽娜告诉红星新闻记者,2024年承保的野生动物致害保险全年报案1065个,涉及土地1000多亩,赔付总额90多万元。
为了简化赔付流程,该公司专门安排两名工作人员负责该项工作,确保村民能及时拿到赔付金。但对于受损害的村民来说,一亩玉米地500元的赔付金额,只能算是一种安慰性的补偿。沈富康算了一笔账,村民以前户均种五六亩地,养五六头猪、四五头牛。如今庄稼收成少了,只能养一两头猪,山上棕熊多了,也不敢去林里放牛。一年下来,一户人家起码减少一两万元。
红星新闻记者采访发现,四川宅垄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多村出现大量野生猴群,许多村民对它们既爱又怕。 如何平衡生态环境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是摆在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面前的一道难题。
“猴群侵占”家园:四川乡村农民苦不堪言(续)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猕猴是一种灵长类动物,在中国属于国家保护动物,但它们在一些地区却成为了当地村民的祸害。丹巴县是甘孜州野生动物致害最严重的县之一,猴群泛滥带来的问题也并非孤立现象,许多类似案例出现在中国其他地区。
生态环境与人民利益的平衡
四川宅垄猕猴省级自然保护区内多村出现大量野生猴群,这一现象反映出生态环境与人民利益之间的关系错综复杂。
一方面,保护动物和维护生态平衡是重要的责任。猕猴作为国家保护动物,其繁衍对生物多样性和生态系统稳定起着重要作用。 另一方面,村民们赖以生存的土地、庄稼、家畜也被猴子破坏,他们的经济收入和生活方式受到严重影响。
如何在这两者之间找到平衡点,是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
一些专家学者建议:
- 加强猕猴种群管理: 通过科学研究,掌握猕猴的繁殖规律、迁徙路线等信息,制定合理的调控方案,控制其数量增长。
- 鼓励村民参与保护工作: 可以设置奖励机制,鼓励村民积极参与猕猴保护活动,例如设立观赏平台、引导游客安全观摩等。
- 推广防猴设施: 为农民提供一些科技含量高的防猴设施,例如采用新型材料制作的护栏、电子驱赶器等,减少猴子对农作物和家畜的危害。
- 完善野生动物致害补偿机制: 提高赔偿金额,加快赔付速度,减轻村民经济损失,增强村民参与保护工作的积极性。
村民呼吁:关注猴害问题
丹巴县的村民们希望政府能够更加重视猴群带来的问题,采取有效措施解决他们面临的困境。
“我们既要保护环境,也要保障自己的生活,”罗富能说,“我希望政府能出更多力,帮助我们平衡好人与猴的关系。”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