县级财政难:缺口难题呼吁改革
县级财政“水深火热”:专项资金缺口、体制结算压迫激发地方改革呼声
李歌每天都沉浸在忙碌之中,紧盯资金调度,应对突发情况,并备足各种材料应对上级部门和监管部门的频繁检查。周末加班已成常态,他的生活节奏被繁重的工作占据着。
县财政局局长对李歌而言的财政工作重点,是如何把有限资金用好,确保各单位、各项目正常运转。但他却面临一个严峻难题:当地财力存在缺口。仅“三保”支出每月就需3.5亿元以上,但实际每月收入只有约1亿元。
如何弥补差额?财政部门及上级部门的运作能力备受考验。过去,一些地方通过挪用专项资金和专项债的方式来弥补缺口,然而这些做法最终导致问题频发。 2025年6月,审计署公布对9省地方专项债券管理使用情况的审计结果显示,各类问题金额1325.97亿元,其中挤占挪用资金达651.8亿元,主要用于“三保”、偿还国企债务等。
然而,李歌发现很多上级下拨的专项资金只存在于账面,实际账户中往往没钱,因为已经被体制结算和债券利息扣抵完了。
体制结算指的是上下级财政部门之间资金往来的结算机制。比如企业所得税,中央与地方的分成比例是6∶4,地方留成的四成再在省、市、县(区)三级间分配。这四成税收一般先留存于县区国库中,每年结算时,基层财政再按照比例上解税款。
另一方面,县区还会从上级获得转移支付和各类专项资金。但如果地方未完成上解任务,上级财政就会从本应下拨给下级财政的转移支付和专项资金中扣减。这使得很多地方财政收入捉襟见肘,最终可用的财力只剩下实际税收、非税收入及土地收入。
李歌所在的县全年可用财力不到30亿元,但每月“三保”支出至少3.5亿元,仅这一项全年缺口就近10亿元。他认为,县级财政收支紧张与整体财政收支的紧平衡相关,但也有不少是财政机制问题带来的影响。
李歌希望能尽快推动相应改革,缓解地方财力困境。首先亟须平衡地方事权与财权。他指出,很多地方政府的债务都是因为上级部门指定项目但匹配资金不足而导致的。面对上级指定的项目,县区级财政只能自己先筹集一部分资金启动项目,后续资金则靠借款维系。
这种现状不仅加剧了地方财政负担,也损害了政府的履职能力。李歌呼吁更高层次的改革推进,特别是事权与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国企改革等,才能有效解决地方财政困境。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三保”支出 指的是社会保障支出,包括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等。这些支出对维护社会稳定和人民生活质量至关重要,但也给财政带来了巨大压力。
-
专项债券 是用于 financing 特定项目的债务工具。如果专项债券的资金被挪用,将会损害政府信用并影响后续融资。
-
体制结算 的复杂性: 不同的税种、转移支付、专项资金等的计算和分配方式存在差异,这增加了财政部门的工作负担,也可能导致资金分配不合理。
李歌所面临的困境并非个例,很多县级财政都处于“水深火热”状态。为了缓解地方财力困境,一些专家建议:
- 改革体制结算机制: 简化结算流程、提高资金流动效率,并建立健全监督机制,防止资金挪用和挤占。
- 加大中央对地方的转移支付: 提高中央财政对县级财政的支持力度,尤其是对于发展水平较低的地区,可以给予更多财政补贴。
- 拓宽地方政府的收入来源: 加强资产管理,鼓励发展经济活动、创新税收机制,例如探索地方特色税收等方式,增加地方政府自身收入。
- 推动事权与财权相匹配: 上下级之间在项目立项、资金分配等方面应该更加协调,避免上级部门下发项目但未提供配套资金,导致地方财政负担过重。
当然,解决地方财政困境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多方面的努力和协同配合。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