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拿大LMIA:外劳潮加剧就业寒冬?
加拿大LMIA引发争议:外劳潮助长就业寒冬?
加拿大近期因“LMIA”(劳动力市场影响评估)制度的争议引发热议。全国青年失业率创下新高,许多人苦于求职无果,而一些企业却在大规模招聘外国劳工。更令人愤慨的是,不少招聘启事上标明“LMIA已批准”或“LMIA待批”,这引发了网友的愤怒与质疑:到底是本地人不想干,还是企业根本不给本地人机会?
加拿大统计局9月初公布的数据显示,8月份全国岗位减少超过6.5万个,其中大部分是兼职工。全国失业率升至7.1%,这是2022年来的最高点。与此同时,社交媒体上那些铺天盖地的招聘信息与这份冰冷的数字形成鲜明对比。特别是在安省,Tim Hortons、麦当劳等连锁企业,甚至一些零售巨头,都在挂着“LMIA”的招牌找人。
LMIA的设计初衷是合理的:如果企业确实找不到本地员工,就可以申请LMIA,引进外国工人填补空缺。然而,在多伦多、温哥华这样的就业热点城市,真有那么难招到本地人才吗?网友在Reddit上做了互动地图,将全国哪些企业依赖LMIA雇佣外国工人可视化展示,结果一经发布,就在TikTok和Instagram上疯传。不少人直呼“不明所以”,质疑这些企业是否真的找不到本地人,或者他们根本不愿意付给本地工人合理的工资?
更让人气愤的是,一些低薪岗位也标注为LMIA所需,甚至有媒体曝光了LMIA黑市——一些职位根本是虚构的,雇主和中介联手做假,只为了给工人提供移民加分。最终,本地人失去了工作机会,外国工人却背负了沉重债务。
加拿大政府也意识到问题严重。移民部早前已经修改了快速通道(EE)的评分规则,取消了持有LMIA工作经验的额外加分,就是为了防止这项政策被滥用。去年魁省甚至更进一步:直接在蒙特利尔对低薪岗位的LMIA实施了临时冻结,理由是蒙特利尔不是“招不到人”的荒郊野岭,根本没必要用外国劳工填补低薪工。
许多专家指出,LMIA滥用的结果是一场双输局面:本地人失去本该属于他们的工作机会;外国工人则成为被压榨的对象,既交了高额中介费,还要忍受低工资和苛刻的工作条件,一旦失去工作就可能面临身份危机。企业笑到最后,而本地求职者和外国工人都是输家。
如何破局?许多经济学者建议政府严格限定LMIA的使用范围,尤其是在大城市里,必须证明“工资水平合理、招聘努力充分”,才能获批。否则,LMIA就会沦为某些企业规避责任的挡箭牌。
在如今的就业寒冬里,每一个岗位都弥足珍贵。本地年轻人渴望机会,外国劳工希望改变命运,但如果政策变成了企业谋利的工具,那谁还能真正从中获益?LMIA本应是一种平衡机制,而不是一张随意发放的“通行证”。加拿大政府、企业和社会必须重新审视这个项目,否则,“找不到工作”的尴尬只会继续在本地人与外国工人之间传递。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LMIA制度的运作机制
LMIA并非简单的“外劳许可证”。申请流程复杂,需要企业充分证明本地招聘没有成功,以及引进外国工人不会对加拿大就业市场造成负面影响。 评估标准包括职位类型、工作要求、工资水平等因素。 但现实中,由于缺乏完善的监管和监督机制,一些企业为了规避风险或降低成本,选择利用LMIA漏洞,导致制度被滥用。
加拿大移民政策的目标与现状
加拿大政府一直倡导多元化社会,欢迎移民者为经济发展贡献力量。然而,当前的LMIA制度似乎与“鼓励本地人才就业”的目标背道而驰。 许多专家担忧,过度依赖外国劳工会抑制本地人才的发展,加剧社会贫富差距。
加拿大经济现状和青年失业问题
加拿大经济近年面临挑战,通货膨胀和高利率持续影响市场。 在这种情况下,青年人更容易受到就业压力的冲击。 他们需要更多机会获得技能培训和工作经验,而过度依赖外国劳工却会阻碍他们的发展。
政府的应对措施及社会各界的呼吁
加拿大政府意识到LMIA制度存在问题,并采取了一些措施进行调整,例如修改快速通道评分规则、对低薪岗位实施临时冻结等。 但许多人认为这些措施还远远不够,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监督机制,确保LMIA制度真正服务于社会的整体利益。 社会各界也呼吁政府重视本地就业问题,鼓励企业提升工资水平,创造更多高质量的工作岗位。
讨论方向
- 如何平衡移民政策与本地人才发展?
- LMIA制度是否需要更加严格的监管和监督?
- 应该如何提高本地就业机会,解决青年失业问题?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