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通缩深渊:信心断裂引擎熄火

中国通缩深渊:信心断裂,经济引擎熄火

全球高通膨如影随形之际,中国却独自陷入通缩困境。5月份CPI为负0.2%,PPI更是暴跌3.3%,价格下滑、消费萎缩、市场信心荡然无存。学界警告:“中国的通缩正在加剧的路上”,这并非危言耸听,而是多重坏消息堆叠后的必然趋势。

地产崩塌成“导火索”

恒隆广场,曾经上海顶级商圈,三年前每平方米租金高达15元,如今跌至6.5元,腰斩再砍,跌幅超60%。前50大房企负债高达13.67兆人民币,碧桂园负债近一万亿,万科负债9,474亿。地产行业失血不止毁掉房市,更连累银行、地方财政与上下游产业链。

工业“内卷”加剧,企业利润缩水

比亚迪降价三成,引爆汽车价格战,同行无不“卷生卷死”。中央喊话制止“恶性竞争”,但喊归喊,没人敢停——谁停谁出局。内需不振、产能过剩、低价竞争,结果就是企业利润缩水、工资难涨,消费者越发不敢花钱,通缩漩涡越陷越深。

跨部门联动“负反馈链”形成恶性循环

房地产爆雷→银行呆账→地方卖地无望→投资锐减→就业恶化→消费低迷→通缩深化→房市进一步下跌……这是条自我强化的恶性循环链,政策工具越打越软,市场反应越冷越硬。

中国会步日本“失落30年”后尘吗?

学界警告:“若通缩与内卷持续恶化,中国恐步日本后尘,陷入‘失落的时代’。”这句话不仅是财经警示,更是结构性病灶的总结。中国的经济奇迹曾靠房地产撬动,也靠人口红利支撑。但当这两个引擎熄火,通缩就不只是价格问题,而是信心问题、系统问题、政治问题。

赵晓评论:通缩不是“物价便宜了”,而是经济“失血”了——当企业不敢涨价,消费者不敢消费,政府不敢刺激,一个时代的引擎正在熄火,信心的骨架正在坍塌。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通缩并非简单降价现象,而是经济体的深层问题。它反映了消费信心不足、企业盈利压力巨大、市场流动性缺失等一系列难题。

1. 通缩与日本“失落30年”:

中国和日本的情况有着相似之处:房地产泡沫破裂、人口老龄化加剧、内需疲软。然而,中国还有庞大的劳动力资源和制造业基础,但能否突破困境,需要有效应对结构性问题。

2. 中国经济的多元化发展:

近年来,中国不断调整经济结构,推进产业升级和科技创新,试图摆脱对房地产依赖的局面。这些举措能否取得实效,将直接影响通缩的未来走向。

3. 政府应对政策:

面对通缩挑战,中国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包括降低利率、刺激消费、扶持中小企业等。但这些政策效果仍待观察,需要更精准的调控和持续的力度才能有效扭转局面。

4. 全球经济环境的影响:

中国经济的发展与全球经济息息相关。如果世界经济继续陷入低迷,将加剧中国的通缩压力。

中国面临着复杂严峻的挑战,但也有着强大的韧性和巨大的发展潜力。能否走出通缩困境,取决于政府、企业和个人的共同努力,以及对未来经济形势的理性判断和积极应对。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