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入境游:服务细节亟待提升
"信达雅"再战菜名?中国入境游热潮下,服务细节亟待提升
近期,“China,Travel”流量暴增,外籍游客涌入中国掀起旅游热潮。然而,随之而来的是一系列服务痛点暴露无遗。
菜名翻译便是其中一个难关。尽管严复“信达雅”翻译标准为我们指明了方向,但不少餐厅仍采取直接音译的方式,如白酒被翻译成“Chinese,Baijiu”,麻婆豆腐则成为“Mapo,tofu”,缺乏跨文化沟通的精准度。
更深层次的难题在于入境游便利性的提升。移动支付、签证便捷性等方面,中国仍然与国际先进水平存在差距。外国游客更习惯使用信用卡和现金支付,而中国的主流扫码支付方式让他们感到陌生且难以适应。 此外,外语导游资源短缺也是一大痛点,许多旅游景点缺乏多语种服务,无法满足多元化游客需求。
根据权威数据,2018年中国国际旅游收入仅为400亿美元,远低于美国的2000亿美元和泰国的600多亿美元。入境游对中国GDP的贡献率也只有0.5%,远低于国际平均水平的1.5%。专家分析,支付不便和签证不便是制约中国入境游发展的重要因素。
好在,部分平台已经开始着手解决这些问题。微信、支付宝等移动支付巨头加强了与国际信用卡组织的合作,优化了国际用户注册流程和支付体验。同时,旅游服务行业也积极提升外语导游队伍建设,加大对多语言服务的投入。
未来,随着政策扶持和市场驱动,相信中国入境游产业会迎上更美好的发展前景。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