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地铁“板凳族”频发引关注
上海地铁“板凳族”问题频发
近日,上海地铁部分线路车厢内出现的“小板凳”现象引发社会广泛关注。尤其在早高峰时段,乘客使用小板凳就座不仅占用有限的车厢空间,阻碍乘客正常通行,还带来安全隐患。9号线、11号线被指是“重灾区”。虽然上海地铁方曾多次通过官方微博、微信发布提醒,呼吁乘客勿做“板凳族”,但“板凳族”在地铁中依旧层出不穷。
社交平台以“上海地铁板凳族”为关键词检索可见,众多网民发文吐槽,集中发生在11号线、9号线。媒体报道称,从上海花桥站驶向迪士尼的11号线列车,几乎每一辆都有乘客自带小板凳,不少乘客甚至直接坐在地上。他们大多坐在车头尾车厢的边边角角,也有一些坐在了车厢之间的连接处,有的甚至坐在了随身携带的行李上,有的闭目养神,有的掏出电脑工作。
一位携带小板凳的乘客表示,他从花桥出发,工作地点在徐家汇,11号线“常年”没有座位,如果不带小板凳的话身体实在吃不消。
类似现象也出现在深圳地铁,网民呼吁“深圳何时也能禁自带小凳子”。地铁6号线、14号线、11号线、1号线均有出现此类情况。
为有效治理这一现象,规范乘车秩序,保障乘客的出行安全,上海地铁多部门积极行动,全面开展专项整治工作。自6月6日至10日的工作日早高峰期间,针对“小板凳”问题展开集中宣传劝导行动。向乘客详细说明在拥挤车厢内使用小板凳可能引发的多重风险,如在紧急情况下严重影响疏散效率,极大增加乘客之间意外碰撞、绊倒摔伤的几率等。
地铁“板凳族”的问题也并非只有上海、深圳发生,杭州、北京、广州和成都等城市的地铁也被网民投诉过此类问题,引发网民热议:
“高峰期的资源是这么用的吗?以前还是车厢与车厢之间,现在连门口都坐满了,板凳一放就是坐,身体不舒服可以理解,全都是要不睡觉要不玩手机,一个人占俩人的座。先不说浪费空间,都这么坐著一不小心就会绊倒站著的人,请问出事了谁负责?”
“其实我对这座深圳城市无奈又生气,真的以前的深圳都不是这个样子,疫情后都这样的吗?”
“高峰期,以为空的,结果原来是蹲在地上”
“早高峰的时候中间的手扶杆,坐一圈三、四个”
“列车上不是有安全员吗?他们拿钱不做事吗?”
"上下班累得一逼,坐地上还不行?"
这类现象的出现引发了社会各界对地铁秩序管理和乘客文明乘车的思考。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地铁“板凳族”问题不仅仅是一个乘客舒适度的问题,它反映了城市公共交通系统管理的挑战和人们文明乘车的观念缺失。
1. 城市化进程与交通拥堵: 随着城市人口快速增长和经济发展,城市公共交通系统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地铁作为城市主干交通线,客流量巨大,高峰时段车厢拥挤不堪,一些乘客为了获得舒适的出行体验,才会选择自带小板凳。
2. 地铁空间资源分配: 地铁设计时考虑了乘客站立和坐位的配置比例,但随着“板凳族”现象的出现,原有的座位被占用,乘客站立的空间被压缩,严重影响了其他乘客的出行体验。
3. 缺乏有效的管理手段: 目前,许多城市的地铁管理部门对“板凳族”问题缺乏有效的监管和处罚措施,导致这一现象持续存在。
4. 公共道德观念缺失: 部分乘客忽视公共交通秩序,只顾个人舒适,忽略其他乘客的需求,这种行为也反映出社会公众对公共场所规范的认知不足。
解决问题的建议:
- 加大地铁车厢空间利用率: 设计更合理的座位布局,增加座椅数量和移动座椅等可调式座椅,提高车厢空间利用效率。
- 加强地铁管理力度: 建立完善的监督机制,对“板凳族”现象进行严厉打击,对违规乘客进行罚款、警告等处罚措施。
- 提升公众文明乘车意识: 通过宣传教育、媒体报道等方式,引导乘客树立良好的乘车习惯,倡导尊重他人权益,遵守公共秩序。
- 完善城市公共交通体系: 增加公交线路数量和班次频率,疏解地铁客流压力,缓解“板凳族”现象的产生。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