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智英勾结案结案陈词阶段开启

黎智英“勾结”案历经一年半终于进入结案陈词阶段

香港民主活动人士黎智英的“勾结外国势力”案自2022年12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首份《香港国安法》“释法”案后,经历了一系列波折最终在2023年12月18日正式开审。由于涉及人员众多,案件的审理时间远远超出了最初预计的80个工作天,历经一年半终于进入结案陈词阶段。

2022年12月,中国全国人大常委会通过“释法”决定,将外国律师能否参与香港国安案件出庭问题交由香港特首处理。随后,香港立法会修订《法律执业者条例》,规定国安案件控辩双方聘用外国律师出庭须先接受特首审批。黎智英试图聘请外国律师进行辩护,但却被特区维护国家安全委员会拒绝发放工作签证。

2023年5月,黎智英向高等法院提出司法复核,但高院裁定依照《香港国安法》,香港法院无权监督国安委工作。黎智英随后上诉,案件预计在2024年4月审理。 随着案件进程的推进,与黎智英同案被捕的青年民主活动人士周庭宣布弃保流亡,前往加拿大升学。 英国外相卡梅伦也于12月12日会晤黎智英三子黎崇恩,听取其担忧。 中国外交部对此指责英国“公然干预”黎智英案, “险恶用心昭然若揭”。

在漫长的审理过程中,案件被推迟了多次,最终在2023年12月18日正式开审。 由于涉及人员众多,高等法院移师面积最大的西九龙裁判法院开庭。三名国安法指定的高院原讼庭法官组成合议庭,取代陪审团审案。最终,案件进入结案陈词阶段,预计需时八天。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黎智英案的核心争议在于“勾结外国势力”的定义以及香港《国安法》在保障国家安全与维护公民言论自由之间的平衡点。

  • “勾结外国势力”的模糊定义: 这一罪名缺乏清晰界定,容易被当局用来打击异见人士和批评政府的声音。
  • 香港《国安法》审查机制缺失: 该法没有独立监督机构,且案件审理流程高度封闭,缺乏透明度,质疑声音难以得到有效回应。

在黎智英案中,我们可以看到以下几个问题:

  • 外国律师参与的限制: 香港当局拒绝批准外国律师为黎智英辩护,引发了关于香港司法独立性和法治观念的讨论。
  • 高院法官审理取代陪审团: 这也引发了关于香港司法体系是否仍然公正和透明的质疑。
  • 国际社会关注: 英国政府表达对黎智英三子担忧,并与之会面,显示国际社会对于香港人权和法治现状的关注。

黎智英案的最终结果将影响香港未来的政治和法律环境,也将成为观察中国大陆如何对待自身领土内部不同声音的重要案例。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