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食脑虫夺命:五岁女孩不幸离世**
福建5岁女孩感染“食脑虫”不幸离世
暑假期间,玩水安全再次引发关注。
今年6月底,一位母亲在社交平台上发布求助信息,称其5岁女儿高杏儿游泳和泡温泉后出现昏迷不醒的情况,被确诊为感染了“食脑虫”。尽管医生曾宣判“基本没有几率熬过急性期”,但父母仍然坚信奇迹。然而,8月22日晚,杏儿的妈妈发文悼念,称在抢救60天后女儿还是离开了人世。
据了解,杏儿母亲带她于6月7日和6月14日游泳和泡温泉。6月22日,孩子出现头痛、低热、呕吐等症状。6月23日入住医院后出现抽搐,随后昏迷不醒,转入重症监护室治疗。6月27日被检测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病原,情况十分危急。
此前医生曾表示,杏儿的肌酸激酶已经超过1000,血压也持续低落,病情极其恶劣。尽管使用新药后部分指标有所改善,但最终还是未能战胜“食脑虫”。 今年夏天,上海也发生一起类似悲剧。一名6岁男孩在学校打水仗和公园捞鱼后感染了狒狒巴拉姆希阿米巴原虫,经过两个月的抗争,最终于8月11日离世。
“食脑虫”并非昆虫,而是存在于淡水中、土壤中的致病性自由生活阿米巴原虫。通过鼻腔、口腔或皮肤伤口侵入人体,引起原发性阿米巴性脑膜脑炎等疾病,导致脑组织损伤。目前,我国每年报告病例仅40余例,但病死率高达98%,治疗方法尚无明确有效的方案。
专家提醒,公众无需过度紧张,但应提高防护意识。野外戏水时,尽量避免在湖泊游泳或戏水,以免搅动水体沉积物;佩戴鼻夹、泳镜保护口鼻;皮肤有破损时避免接触自然水体;使用灭菌生理盐水或煮沸冷却后的水冲洗鼻腔;长期未使用的水管需先排放积水再使用。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食脑虫”的致病机制: “食脑虫”并非昆虫,而是名为福氏耐格里阿米巴原虫的一种单细胞生物。它主要存在于淡水、土壤中,通过口腔、鼻腔或皮肤伤口进入人体后,便会寄生在脑膜和大脑组织内,引发一系列症状。
- “食脑虫”的危险性: 虽然我国每年报告病例较少,但“食脑虫”病死率高达98%,目前尚缺乏明确有效的治疗方案。一旦感染,患者往往会出现头痛、发烧、恶心呕吐等症状,病情发展迅速,最终可能导致昏迷甚至死亡。
- 预防措施的重要性: 由于 “食脑虫”常存在于自然水体中,因此公众需要提高防范意识,采取必要的防护措施来降低感染风险。
除了文中提到的建议外,以下是一些额外的预防方法:
- 选择安全的水域游泳: 在公共泳池或经过消毒处理的湖泊游泳,避免在脏污水体中戏水。
- 勤洗手: 游玩完后及每次接触水源前,都要仔细用肥皂和清水洗手。
- 保持皮肤清洁干燥: 伤口应及时清理并包扎,避免与水体直接接触。
- 定期检查水管: 长期未使用的水管应该排放积水并进行消毒。
如果您怀疑自己或家人可能感染了 “食脑虫”,请立即就医。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