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春医院救护车资质引纠纷 赔偿63万余元

长春医院救护车资质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案尘埃落定,赔偿金额达63万余元

一院救护车疑似资质不齐引发医疗事故

2021年,吉林省长春市一名女子刘丽乘坐由长春吉大一院配属的无证救护车进行转运时,因注射头孢过敏导致死亡。家属对医院和救护车公司提起诉讼,最终法院判决长春吉大一院承担10%赔偿责任,仁康急救站公司承担60%赔偿责任,共计赔偿刘丽家属63万余元。

双重认定:医院与救护车公司存在过错

案件调查显示,涉事救护车涂刷着吉大一院标识,车辆停放在医院院内,工作人员在院内招揽业务,病人转运协议印有“吉大一院病人转运中心”的字样,这些足以让患者对该救护车产生合理信赖。然而,仁康急救站公司在医护人员、急救设备、执业资质方面均不具备的情况下,承接了病危患者的转运业务,并因配备氧气不充足,两次加氧气延误了宝贵的救治时间。法院认定双方存在过错,最终判决责任比例为吉大一院承担10%,仁康急救站公司承担60%。

无证运营:救护车公司被罚款多次拖欠赔偿

事后调查还发现,仁康急救站公司两次因“未取得医疗机构执业许可证擅自执业”被罚款共计23.02万元。该公司在败诉后一直拖欠赔偿款,法院强制划扣6万余元之后,仍有48万元赔偿款被拖欠。该公司也被列入限制高消费企业名单,母公司长春东业投资公司也受到影响。

家属持续追讨:案件尘埃落定

张凤琴表示,她认为上述责任比例过低,并将继续追讨剩余赔偿款。案件最终经吉林省高院裁定维持原判,这起医疗纠纷案终于告一段落。

此事件再次引发社会对医疗行业的监管和救护车资质问题的关注。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医疗纠纷的性质: 长春医院救护车资质问题引发的医疗纠纷案并非孤立事件。近年来,类似案件频发,暴露了医疗行业的管理漏洞和社会对医疗服务监管的呼声不断提高。
  • 救护车运营资质: 中国拥有多种类型的救护车,从私人诊所、医院甚至第三方急救机构,它们在资质要求、运营管理和服务规范上存在差异。 了解不同类型救护车的具体运作机制以及法律法规对于其资质的界定至关重要。
  • 医疗责任划分: 中国大陆的法律体系将医疗事故责任明确划分为医务人员、医疗机构和第三方责任方,每个责任方的承担比例根据事件发生的具体情况进行判断。

思考点:

  • 这起案件是否反映了当前救护车行业监管的薄弱环节?
  • 如何加强对第三方急救公司的资质审核和监管力度?
  • 如何提高公众识别合法医疗机构和救护车的意识?
  • 医疗责任划分应该如何更加完善,更好地保障患者权益?

未来发展趋势: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们对医疗服务的追求日益提升,类似的医疗纠纷案件可能会继续发生。因此,加强医疗行业监管、完善医疗责任制度以及提高公众的法律意识都显得尤为重要。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