酱油美味需谨慎:心血管健康警示
酱油,美味背后的潜藏风险:心脑血管警示
酱油是中华料理不可或缺的调味灵魂,但胸腔暨重症医生黄轩提醒大众,看似无害的“下饭神器”可能暗藏心脑血管健康隐患。他强调,并非所有酱油都适合日常食用,尤其是化学调配、老抽(又称陈年酱油)与高盐酱油应尽量避免接触。
黄轩在脸书粉专指出,酱油能瞬间提升食材鲜味,但其高盐、人工添加物和高温烹调可能渐渐损害血管弹性,长期而言将增加心脑血管疾病风险。他警告,并非只有大鱼大肉才能威胁健康,餐桌上的那一小碟酱油也可能成为潜藏危险的元凶。
三种恐伤心血管的酱油:
- 化学调配酱油: 颜色深亮却不自然,主要依靠谷氨酸钠(味精)、焦糖色素、甜味剂等人工添加物替代发酵过程。长期高量摄入可能让血管内皮细胞承受氧化压力,增加斑块形成的机会。研究证实过多食品添加剂会提高代谢与心血管疾病风险。
- 老抽酱油+高温烹调: 老抽酱油常用于增加食物色泽,但含钠量不低。若再加上猛火爆炒,会产生杂环胺(HCAs)等潜在致癌物。这些物质长期积累在体内不仅损害血管弹性,还会提高癌症风险。
- 高盐酱油: 是直接的隐形盐炸弹,世界卫生组织建议每人每日钠摄入不超过2000毫克,但部分酱油每100ml含钠超过6000毫克,随便蘸一下就可能超标。血管就像橡皮筋长期被拉紧,失去弹性,动脉硬化、血栓风险直线上升。
黄轩建议使用以下三原则:
- 优先选择天然酿造酱油,购买时看成分表,越简单越好。
- 使用上起锅前再放,避免长时间高温烹煮,每日用量控制在10ml内。
- 选低钠、清淡酱油,取代高盐、老抽,挑得明白、用得节制,才能既享受味觉的满足,又守住血管健康。
希望广大民众能了解酱油背后的潜在风险,做出更健康的饮食选择。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酱油作为调味料的普及程度远超许多人所意识到的。从家庭厨房到专业餐厅,它几乎无处不在。 而酱油产业也十分庞大,从传统酿造到现代化生产,工艺和产品种类繁多。因此,为了更好地理解文章提出的风险警示,你可能需要先了解一些关于酱油的背景知识:
- 酱油的酿造方式: 常见的酱油主要分为天然发酵酱油和化学调配酱油。前者以大豆、小麦等为原料,经过长时间自然发酵而成,口感醇厚浓郁;后者则利用谷氨酸钠、焦糖色素等添加剂快速生产,价格更低廉但缺乏天然酿造的复杂风味。
- 不同种类酱油的特点: 老抽酱油由于其独特的加工工艺,颜色深沉,味道更为浓烈,常用于调色和增加食物香气;而清淡酱油则盐度较低,更加注重食材本身的味道。此外,市场上还存在着多种特殊功能的酱油,如黑豆酱油、海鲜酱油等,其风味和营养成分也各不相同。
- 钠含量和健康影响: 盐分摄入过多是导致高血压、心血管疾病的重要因素。因此,选择低钠酱油或适量使用酱油都对健康有益。
掌握这些基础知识,可以帮助你更深入地理解文章提到的风险,做出更加明智的饮食选择。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