辨识脾胃湿热证,用药调理

湿热困扰?中医专家教你辨识脾胃湿热证并用药调理

现代生活节奏快,饮食不规律,导致脾胃功能失调,不少人出现脘腹胀满、纳呆恶心等症状,这是常见脾胃湿热证表现。 专家提醒,湿热证缠绵难愈,需细心辨别湿与热孰轻孰重,灵活用药。

中医认为,脾胃是“后天之本”,其功能健旺则身体强壮,而脾胃虚弱易生湿,湿邪蕴积又易化热。 脾胃湿热证多见脘腹胀满、痞闷不舒、恶心纳呆、口干不思饮或饮而不多、口中粘腻、大便粘滞不爽或秘结等症状,舌质淡红或红,舌苔黄腻,脉弦滑数或缓。

治疗脾胃湿热证,应遵循“化湿清热,理气导滞”的原则。 专家指出,湿重于热可加苍术、藿香、苡仁、蔻仁、菖蒲等;湿热并重需去生姜、大枣,加黄芩或黄连、茵陈等;热重于湿则应少用寒凉药物,在湿热并重方中加芦根清热生津利小便,加莱菔子、焦槟榔使热从大便而去。

此外,脾胃虚弱是生湿之源,往往先有湿而后化热,故治疗过程中应注重健脾益气。 可根据患者具体情况,加用白术、茯苓、山药等健脾药物,或结合其他方剂治疗,例如香砂六君子丸、保和丸等巩固疗效。

专家提醒,清热与化湿是相互作用的,需掌握好分寸。 因热属阳,湿属阴,清热用凉药,凉则助湿;治湿用温药,温则助热;加之治湿药多香燥,易耗伤津液,故临证需仔细辨别,用药要谨慎,切勿盲目使用。

文中提到的案例展示了脾胃湿热证的典型表现,以及中医治疗方法的可行性。 专家建议,如果出现类似症状,应及时就医,寻求专业中医师的诊断和治疗方案。

多伦多华人交流群(置顶)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