躺平时代:老鼠乌托邦警示录
“老鼠乌托邦”:内卷时代下的躺平与沉沦
一场50多年前的科学实验,如今依然能引发人们深思。1972年,美国学者约翰·邦帕斯·卡尔霍恩设计了一项名为“老鼠乌托邦”的实验,将几只大鼠置于一个拥有充足食物、水资源和舒适居住条件的理想国度中。然而,令人惊奇的是,在物质条件优越的情况下,大鼠社会却走向了混乱和崩溃。
最初,大鼠们积极探索领地,建立社会秩序。但随着人口增长,竞争加剧,公鼠为了交配权互相撕斗,战败者则变得消极、回避社交。母鼠取代公鼠,以暴力驱逐幼崽,整个社会陷入恐惧和焦虑。最终,实验宣告失败,仅存少数失去生育能力的老鼠。
卡尔霍恩将这种现象称为“行为沉沦”,大鼠因对特定资源的吸引而形成病态聚集,即使这种聚集带来的后果是负面的。他认为,当所有空间都被挤占,所有社会职位都已填满时,竞争变得异常激烈,取胜的代价太大,最终导致社会关系被打乱,社会行为丧失意义。
这段历史实验似乎与我们如今所处的社会环境隐隐相关。年轻一代面对严峻的就业压力、沉重的学业负担以及高昂的生活成本,也出现了类似“躺平”、“自我”和“回避社交”的行为。考研考公走独木桥的人数下降,甚至出现“大学是否还有意义?”的讨论,是否是一种“行为沉沦”?
卡尔霍恩警告说,一旦行为沉沦形成,社会行为没有了意义,正常的社会组织和体制就会崩溃和“消亡”。面对这种趋势,我们该如何应对?也许需要从多方面着手,打破竞争的单一思维模式,倡导合作共赢、互助共进的价值观;同时,政府应加大对年轻人就业、教育等方面的投入,为他们提供更多发展机遇。只有这样,才能避免社会陷入“行为沉沦”的泥潭,创造一个更加公正、 equitable 和充满活力的未来。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