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里森重提中国经济胁迫引发关注
中澳关系回暖,莫里森再掀中国经济胁迫争议
近日,美国众议院中国问题特别委员宣布,澳大利亚前总理莫里森将于7月23日出席该委员会针对中国对民主国家经济胁迫的听证会。此举引发外界关注,尤其是在中澳关系逐渐回暖之际,莫里森再次聚焦中国“经济胁迫”议题。
众所周知,自2018年澳大利亚禁止华为参与其5G网络建设后,两国关系便陷入紧张。疫情爆发后,澳大利亚呼吁对新冠病毒起源进行独立调查,进一步激化双方的矛盾。随后,中国对澳洲商品征收关税并限制进口,包括葡萄酒、大麦、牛肉、煤炭和葡萄等,美国将此举视为“经济胁迫”。
本次听证会将邀请前美国驻日本大使伊曼纽尔也出席。伊曼纽尔长期以来对中国采取强硬立场,他曾公开表示中国的经济胁迫是其工具箱中最持久、最有害的工具,并指出北京不断使用胁迫手段施压包括日本和菲律宾在内的其他国家。
值得一提的是,伊曼纽尔正在考虑参加2028年美国总统大选。
莫里森再次出席针对中国经济胁迫的听证会,无疑将进一步推高中美之间的政治博弈,也可能对仍在试图修复关系的中澳关系产生影响。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中澳关系的最新动态: 自2023年起,中澳关系明显缓和,两国领导人已进行视频通话,且恢复了多个合作领域交流。但双方之间仍然存在一些分歧,例如台湾问题、南海争议等。
- “经济胁迫”概念的争论: 中国一直否认其对其他国家实施经济胁迫,称其贸易政策是基于自身利益和市场需求。西方国家则认为,中国利用贸易手段来施压对手,干涉其国内事务。
- 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 美国在亚太地区的战略正在发生变化,更加注重与盟友合作对抗中国的影响力。
莫里森的此次亮相可能引发以下几种影响:
- 加剧中美之间的政治博弈: 莫里森强调中国“经济胁迫”问题,可能会被美国利用来巩固其在亚太地区的领导地位,并与中国进行更大范围的对抗。
- 损害中澳关系修复进程: 尽管两国关系正在回暖,但莫里森再次将焦点放在中国“经济胁迫”上,可能会让中国感到不满,从而影响双方之间的合作意愿。
- 加剧国际对华警惕: 莫里森的言论可能引发其他国家对中国经济政策的担忧,并促使它们采取措施来防范可能的“经济胁迫”。
莫里森的动机值得进一步分析: 他是否纯粹出于维护澳大利亚利益,还是受美国的影响? 他希望通过这种方式重塑自己在国际政治舞台上的形象?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