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非农数据真伪存疑:政治角力与民众信心受损
美非农数据真伪存疑:政治角力与民众信心受损
美国就业数据的真实性最近引发了广泛争议。修正后的CPI数据显示通胀仍高企,美联储加息预期升温,但同期发布的非农就业数据却表现强劲。这一反差引发了质疑,一些人认为数据存在人为操控痕迹,旨在左右选民对政府施政的支持度。
美国劳动市场的三类主要统计序列包括家庭调查(CPS)、企业调查(CES)和季度就业和薪资普查(QCEW)。BLS每月发布的非农就业数据来自CES,而QCEW更全面,常用于修正CES估计。BLS声称,“修订后的估计值包含了最初发布时尚未提供的其他信息,这些信息使修订后的估计值更加准确。”
然而,在大选年,美国就业数据初值和终值差距往往较大。2024年8月,共和党总统候选人特朗普就指责BLS初值捏造,称拜登政府“欺骗了我们国家的人民”。类似指责在过去也曾针对民主党政府出现,表明就业数据的真实性在政治角力中成为敏感话题。
经济学家张凌博士指出,美国政府政策变化会影响就业数据修订情况。例如,宽松政策和移民友好政策可能导致初值数据被夸大,但在修订过程中会被调整。虽然在大选年,就业数据受到更多关注,但其政治影响力正在逐渐变化。两党越来越倾向于利用就业数据互相攻击,这种民粹化的趋势使得就业数据的解读更像一场政治斗争。
《福布斯》报道称,美国就业数据下修动摇民众对本国经济的信心。调查显示,大多数美国民众认为美国正处于衰退之中,并对未来经济前景缺乏乐观预期。此外,美联储会议纪要也指出一些官员对非农就业人数强劲增长表示怀疑,认为它可能夸大了劳动力市场的景气度。
中国人民大学国际事务研究所所长王义桅教授则直言,美国是典型的私人资本国家,“权力操控一切,资本操控权力”。他认为,大选年的就业数据被大幅高估有利于提升选民对执政党的满意度;反之,新总统上任首年数据被大幅低估会降低民众预期。
学者们普遍认为,一个统计机构的生死取决于信任,一旦失去,就很难恢复。美国就业数据的真实性问题需引起高度关注,避免其沦为政治工具,损害公众对政府和经济的信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