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媒及异议人士遭“柯克案”言论审查

美国“MAGA”意见领袖遇刺身亡后,言论审查风波席卷美媒及异议人士

美国保守派意见领袖柯克(Charlie Kirk)遇刺身亡后,美国社会政治走向极化,引发国内外关注。近日,美国医生、专栏作者等因对柯克案置评而面临清算,其中包括一些中国在美异议人士。

据报道,神经科医生布拉沃(Michelle Bravo)在转发一篇与柯克遇刺相关的推特后被迈阿密大学解雇。该推文写道:“就像麦尔坎·X所说,恶人终将自食恶果。”此外,左派专栏作者阿提亚(Karen Attiah)因在社交媒体上批评美国对政治暴力的容忍,以及对科州校园枪击事件的回应,被《华盛顿邮报》解雇。阿提亚认为,他的言论引发了舆论关注,导致报纸将其开除。

更值得注意的是,中国在美异议人士邓海燕(网名“二大爷”)因对柯克案置评表示“柯克死得其所”,正在面临签证被注销或驱逐出境的风险。美国共和党海外事务组织共同创办人俞怀松(Solomon Yue)指责邓海燕企图美化柯克案的暴力和仇恨,导致他遭遇此等处境。

此外,俞怀松还批评另一中国在美异议人士方舟子因用“柯克死得其所”美化柯克案的暴力、仇恨,并称他的言论“鼓吹他在美国的政治反对派进行左派的私刑式行动”,不属于言论自由的保护范围。

此事件引发了对美国言论自由和审查制度的讨论。一些人认为,即使是尖锐的批评也应该得到保护,而其他人则认为,某些言论可能构成煽动暴力或仇恨,应受到限制。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美国保守派意见领袖柯克是谁: 他是一位备受争议的人物,倡导民族主义和保守政治理念,其言论经常引发争议和反对。
  • “MAGA”运动的背景: 这是指“Make America Great Again”运动,由特朗普发起并成为其竞选口号,代表了一种强烈的爱国主义和反建制思想。
  • 美国言论自由的现状: 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保障言论自由,但这种自由并非绝对,某些言论如直接煽动暴力的言辞可能受到限制。

事件背景下的争议:

  • 言论自由与责任的界限: 柯克遇刺身亡后引发了关于言论自由和责任的激烈辩论。一些人认为任何批评都应受保护,即使其尖锐或令人反感。而另一些人则认为,某些言论可能煽动暴力或仇恨,应该受到限制,例如邓海燕所说的“柯克死得其所”。
  • 政治极化的影响: 美国社会政治的日益两极化加剧了这种争论。不同阵营对事件的解读和评价截然不同,甚至使用不同的词汇来描述相同的事实,如"遇刺"与"死亡"、"言论自由"与“煽动暴力”。
  • 中国在美异议人士的处境: 邓海燕和方舟子的案例突显了中国在美异议人士在言论自由方面的特殊挑战。他们面临着来自美国国内保守派和政府机构的压力,以及来自部分华人社区的批评,这让他们难以在复杂的政治环境中自由表达自己的观点。

事件的影响:

  • 对美国媒体和舆论环境的影响: 阿提亚被解雇事件引发了对美国媒体审查制度的担忧。一些人认为,这种审查会阻碍多元的声音和观点的传播,不利于民主社会的健康发展。
  • 国际社会对美国的看法: 此事件也影响到了国际社会对美国言论自由和保护弱势群体的看法。一些国家可能质疑美国所声称的价值观是否与现实情况相符,这会损害美国的国际形象。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