留置制度再惹争议 企业家跳楼亡命
两位民营企业家“跳楼自尽”后,留置制度再度引发争议
近期,家居巨头居然之家的汪林朋与华立公司的董事长承勇相继从高层坠下,结束了生命。两位成功的民营企业家在经历被调查、解除留置后的短短时间内选择自杀,引发社会对“留置”制度的强烈反思。
据了解,4月17日,汪林朋被湖北武汉市江汉区监察委员会带走,罪名是立案调查,措施是留置。三个月后,他被解除留置,变为了责令候查。7月27日,他在重新回到公司工作第三天选择跳楼自杀。
两年前,华立公司的董事长承勇也经历了类似的遭遇。连续三天接受常州市纪委监委谈话后,他凌晨从世茂广场一跃而下,留下遗书称“含冤跳楼身亡,自证清白”。遗书中指控遭威逼,违心承认不存在的巨额款项,最终选择结束生命。
两位企业家悲剧的结局背后,都指向同一个特殊房间——留置室。根据2018年开始实施的《监察法》,留置措施最长6个月,与世隔绝,律师无法介入。然而,这间“有点难熬”的小屋子里,人的心理防线很容易被摧垮,尤其当调查人员背负着破案压力时。
一些律师指出,这种情况下,留置制度有可能变成一种敲诈工具,迫使嫌疑人承认不存在的罪行。而对于民营企业家来说,这不仅意味着精神上的碾压,更意味着声誉的崩塌,即使最终清白也难以挽回半生基业。
汪林朋和承勇的故事再次引发社会对留置制度的关注和争议。在“管控风险”与“保障人权”之间,如何平衡?制度设计是否需要更多人性化的考量?对于被调查者来说,如何在压力下获得心理支持和疏导?这些问题都需要认真思考。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留置制度并非完全没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它最初的设计目的是为了防止嫌疑人逃匿、破坏证据以及干扰调查进程。对于一些涉案金额巨大或犯罪手段复杂的情况,留置或许是必要的保障措施。然而,在实践中,该制度存在着诸多弊端,也引发了众多争议:
- 缺乏透明度: 留置期间,被调查者往往与外界隔绝,无法与律师、家人沟通,这可能导致误解和焦虑加剧。
- 信息不对称: 权力主体掌握着更多信息,而被调查者则处于被动局面,难以了解自己的权益和辩护途径。
- 心理压力巨大: 被关押在封闭环境中,长时间承受精神折磨,容易引发抑郁、恐惧等负面情绪,甚至导致极端行为。
如何改进留置制度,使其更加人性化和公正? 以下是一些建议:
- 缩短留置时间: 严格控制留置时间上限,并规定在特定情况下,需获得司法机关的批准才能延长留置。
- 加强律师介入: 允许被调查者聘请律师进行辩护,并在留置期间定期会见律师,保障其合法权益。
- 提高信息透明度: 公开留置原因、时间、程序等信息,并建立健全投诉机制,让被调查者知情参与。
- 完善心理疏导机制: 在留置室提供心理咨询和辅导服务,帮助被调查者缓解压力和焦虑情绪。
社会责任也是关键环节:
需要增强对被调查者的关心和支持,避免对其进行网络暴力或舆论攻击,营造一个更加公正、理性、包容的社会氛围。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