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解母爱,修复亲子关系

“区别对待”的母爱,让孩子心生伤痛?心理专家李南玉:从理解入手,修复亲子关系

近3000条知乎留言揭示了父母重男轻女的现状,许多女孩自述曾被送人、当做弟弟保姆,甚至为弟弟买房结婚。这些往事背后,是无数颗饱受摧残的心,而伤害她们的恰恰是生育自己的父母。

著名心理治疗师李南玉在她的诊所经常遇到类似问题,“为什么妈妈对我和弟弟不一样?”“妈妈总说不偏心,可一起闯祸后,受责备的永远是我。”孩子们的困惑让李南玉深感痛心,她指出很多悲剧源自父母的“偏心”,他们潜意识里把最弱小的孩子当作“家庭牺牲品”。而看起来更强的孩子则承担更多责任,形成“被动型人格”,甚至不敢为自己的争取。

李南玉认为,母亲不能一碗水端平,孩子们很难幸福。想要与原生家庭和解,她提出了以下建议:

  1. 深入了解家人,重塑家庭结构: 不要将问题局限于亲子关系,而是要扩展到整个家族关系。探究妈妈们“痛苦”的根源,或许就能帮她们打开心结,走出亲子困境。
  2. 掌握积极的“意义转换法”: 换位思考,从更积极的角度看待母亲的行为。回忆与母亲美好的时光,感受母爱的温暖,那些隐藏在矛盾背后的“爱”,就会浮出水面。
  3. 心态决定成败: 俗话说:命由心造,境随心转。学会自救,把精力聚焦于当下,不念过去,不畏将来,好心态会让一切慢慢变好。

李南玉教授的一句话,“你身上潜藏着无穷的力量,你值得一切美好的事物,请不要忘记,你是独特又强大的人。” 或许是最好的疗愈剂。

母亲与孩子,或许是这世上最大的缘分。用爱为孩子营造幸福的成长环境,在理解的基础上与妈妈和解,愿我们都能和谐地与家人相处,完成自我疗愈,看见希望,收获幸福。

多伦多华人交流群(置顶)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