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朗普阅兵式冷清,抗议活动火热
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阅兵式遇冷 希拉里讽特朗普“低能量”
6月14日,美国联邦政府在华盛顿特区举行阅兵式,纪念美国陆军建军250周年。这是自1991年海湾战争结束以来,美国首次举行阅兵式。活动当天恰逢美国总统特朗普79岁生日。然而,这场耗资4500万美元的“奢华”阅兵式却遭遇冷清场面,观众稀疏。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全美多地爆发约2000场反对特朗普政府移民、卫生、教育等方面政策的示威游行活动,名为“不要国王”。在纽约、洛杉矶、休斯敦等地,人们走上街头,高喊“没有法治就没有和平”“关闭美国移民与海关执法局”等口号。
美国前国务卿希拉里当地时间15日在社交平台Instagram上发帖,用挤满街头的示威人群画面作对比,嘲讽特朗普“低能量”阅兵式观众少。她配文称:“对比一下美国昨天的场景。一方面是特朗普低能量的‘亲爱的领袖’阅兵式(耗资4500万美元)。另一方面,全国各地数百万人举行和平集会,以表示:在这里,我们不要国王。”
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将美国政治、社会的巨大裂痕暴露无疑。一些美国人为联邦政府欢呼,另一些人则谴责联邦政府扩大行政权力、在洛杉矶部署军事力量。
《纽约时报》形容这场阅兵与抗议的交织是“如同一场分屏式的对抗”。《华盛顿邮报》评论说,街头阅兵与抗议交织,折射出美国社会内部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度分歧和激烈碰撞。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特朗普政府的移民政策: 特朗普政府实施了严格的移民政策,包括建造美墨边境墙、限制难民入境和取消“临时保护身份”计划等,引发大量争议和反对。
- 美国医疗保健体系: 美国医疗体系是全球最昂贵的,但覆盖率有限,许多人难以负担高昂的医疗费用。特朗普政府曾试图推行改革医疗保健制度的政策,但也遭到了强烈反对。
- 美国教育体系: 美国教育体系面临着挑战,包括学校资金不足、师资短缺和学业差距等问题。特朗普政府对教育政策的干预引发了不同阵营的争论。
这些背景知识能够帮助你更好地理解文章中提到的抗议活动和美国社会内部的分歧。
文章所描述的两种截然不同的景象,不仅反映了美国政治与社会的巨大裂痕,更透露出以下几点:
- 民意对政权的影响: 特朗普政府政策的争议引发了大规模的示威游行,表明民众对其施政方式持强烈不满。抗议活动也暴露了美国社会内部对国家未来走向的分歧和激烈碰撞。
- 新闻媒体的作用: 不同媒体对这一事件的报道呈现出不同的视角,例如《纽约时报》将阅兵与抗议描述为“分屏式的对抗”,而《华盛顿邮报》则认为街头活动反映了美国社会内部对国家未来走向的深度分歧。这说明新闻媒体在塑造公众舆论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 政治文化的复杂性: 美国的政治文化是多元且复杂的,不同群体持有不同的价值观和观点。特朗普政府的施政方式与某些群体相冲突,导致了社会的分裂和紧张局势。
这些问题值得我们深思,因为它们不仅关乎美国自身,也影响着全球格局。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