楼宇烈:传承智慧慈悲 自觉自律为本

楼宇烈:自觉自律为本,传承智慧慈悲

知名学者楼宇烈近日在接受采访时谈及中国传统文化与佛教精神的相互呼应,强调自我认识的重要性以及佛学的修学实践。他认为,循历史而进取,既要汲取前人经验,也要明辨是非,不断提升自觉自律水平。

楼宇烈指出,荀子的“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体现了传承的意义。我们不能一味追求创新而断绝历史脉络,真正有生命力的创新来源于对历史的深刻理解和持续积淀。

他进一步解释道,中国传统文化注重自我认识,这与佛教“以自为洲,把佛认出来、证出来、活出来、献出来”的精神相呼应。真正的佛教修学并非外求佛恩,而是将佛法内化于心,时时处处行菩萨道。

对于出家人治佛学,楼宇烈强调他们应以解脱与救度众生为己任,并将真实修证的体会传递给世人。他认为佛教写作不应局限于抽象理论,更要结合自身实践,如理作意,反求诸己,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

楼宇烈对佛学院学生寄予厚望,希望他们能明白心之所向,将佛教精神体现在言行举止中,成为真正的觉者和菩萨。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楼宇烈是一位著名的学者,对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精神有着深入的理解和研究。
  • 荀子是中国古代思想家,他的学说强调“循其旧法,择其善者而明用之”,体现了传承与创新的关系。
  • “以自为洲,把佛认出来、证出来、活出来、献出来” 是佛教修行的核心精神,强调自我认识和内化佛法。

楼宇烈在采访中提到的观点,让我们思考以下问题:

  1. 如何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 不断提升自觉自律水平,明辨是非,汲取前人经验的同时,也需要对历史进行深刻理解和创新。
  2. 佛教修学与自我认识的关系是什么?
    • 真正的佛教修学并非外求佛恩,而是将佛法内化于心,时时刻刻行菩萨道,体现出自身的觉悟和慈悲。
  3. 出家人治佛学应具备什么样的特点?
    • 他们应该以解脱与救度众生为己任,将真实修证的体会传递给世人,并结合自身实践,做到“言之成理、持之有据、自圆其说”。

楼宇烈先生的观点让我们更加理解了中国传统文化和佛教精神的内涵,也启发我们如何更好地传承和弘扬这些宝贵的思想。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