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文哲罢免案:最高院駁回抗告 確定無法參與投票
柯文哲罢免案:最高行政法院驳回抗告 確定无法参与726投票
台湾民众党前主席柯文哲日前遭台北高等法院裁定羁押,其委任律师声请暂时状态假处分,希望能保障柯文哲参与7月26日罷免投票。台北高等行政法院昨(25)日驳回此声请,柯文哲律师随即提起抗告。最高行政法院今(26)日裁定并抗告驳回,柯文哲确定无法参与此次罢免案的投票。
最高行政法院做出上述裁决,基于两点理由:其一,宪法第17条所保障的选举权与罢免权并非绝对,应由立法者制定完善的选举及罢免法制后才能具体化;选罷法规定罢免案投票人须于户籍地投票,此举是为了维护选举公平性。
其二,柯文哲因受刑事羁押而无法亲自前往户籍地投票,但现行法律并未规定他可采取其他方式投票。最高行政法院认为,立法者未规定的情况下,法院尚无权以暂时权利保护措施或一般给付诉讼的方式介入此事。
此外,最高行政法院也强调,人民与行政机关在选举权与罢免权的具体行使上,应由实体法规范,而非由法院介入。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台湾的政治体制: 台湾实行民主制度,总统由直接民选产生。公民拥有选举权和罢免权,可以参与政府决策。
- 罢免机制: 台湾的罢免机制规定,一旦特定条件满足,民众可以通过投票的方式罢免在任公职人员。
柯文哲罢免案的后续发展及影响
最高行政法院的裁定对柯文哲来说无疑是沉重的打击,也引发了广泛的讨论和议论:
- 法律界解读: 法律学者指出,最高行政法院的裁决体现了其尊重立法权原则的立场。他们认为现行法条并未明确规定羁押者可进行远程投票或其他替代方案,法院无权违背立法意图。
- 政治影响: 柯文哲的罢免案一直是台湾政坛焦点,他的无法参与此次投票无疑会影响选情走向。反对派可能会借此声势更大,而支持他的人士则可能感到失望和沮丧。
引发思考的议题
- 选举权与刑事责任: 最高行政法院的裁决引人思考,在维护公平选举的同时,如何平衡被指控者参与投票权呢?
- 法条完善与社会需求: 此次事件也凸显了现行法条可能存在的不足,是否需要立法者针对特定情况,如羁押者的投票方式等,制定更完善的条例以应对未来类似问题?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