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曜恺:社会变迁促创作,酷儿题材需市场接纳
香港导演杨曜恺:社会变迁催发创作,酷儿题材突破困境在于市场接受度
五年之隔,杨曜恺执导的最新作品《从今以后》相较于前作《叔·叔》,表达更为尖锐。这位香港导演坦言,这五年间世界环境的变化深深刻在心间。他感慨:“七八年前,我们感觉世界在走向共融,如今却倒退了。”
《叔·叔》聚焦家庭情感,探讨同志群体之痛;而《从今以后》则聚焦社会弊端和现实不公,更具社会性和批判性。杨曜恺认为,《叔·叔》更容易被亚洲观众理解,因为那些微妙的家庭关系更能引起共鸣。欧洲观众则更偏向将其视为爱情故事。反之,《从今以后》则深受欧洲观众认同,他们能从中看到自身社会的过去不公,并感知香港正在经历类似阶段。
杨曜恺曾就读于哥伦比亚大学,接触过西方发达地区的酷儿理论发展。他感叹:“西方酷儿理论发展得快,但倒退得更快。” 特朗普上台后,原本被广泛接受的DEI理念如今在某些领域遭到禁令。这样的反转让他感到震惊和担忧,“这个世界变化得太快,太可怕了。”
作为香港同志影展的主办人,杨曜恺观察到华语同志电影创作呈现多元趋势。台湾及亚洲地区的BL电影涌现,让同性议题在大众中更具认知度。但他认为,此类作品并非所有都真正探讨LGBTQ议题,有些过度商业化和浪漫化,只为女性受众服务。尽管如此,这种趋势仍能争取部分支持者,至少能让更多人认识和接纳同志群体。
对于香港电影人创作酷儿题材面临的困境,杨曜恺认为资金是最难突破的环节,“很多投资人认为这个题材太过小众。” 选角也是过去的一大难题,但现在年轻一代男演员对扮演Gay的角色更愿意尝试。市场接受度才是最大的阻碍,“很多人不愿意进影院看同性电影。”
未来,杨曜恺计划拍摄一部商业非同志题材电影,但他坦言香港电影业现状不容乐观,投资可能减少,能否拍成仍是未知数。他还想回归英语电影创作,目前还在筹备阶段。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香港电影工业现状: 香港电影曾辉煌一时,但近年来面临诸多挑战,例如资金短缺、市场竞争激烈等。 这影响了影片的制作规模和题材选择。
- 酷儿电影在亚洲市场的接受度: 虽然一些国家地区的酷儿电影发展迅速,但在亚洲某些地区,LGBTQ+议题仍然存在社会禁忌和歧视。
杨曜恺的观点反映出香港电影工业与酷儿电影创作所面临的双重困境。
一方面,他指出市场接受度是制约酷儿题材发展的主要因素。很多观众对同性恋题材仍抱有偏见,不愿意走进影院观看这类电影。 另一方面,香港电影业本身也处在低谷期,资金不足、投资意愿低都是现实问题,这些都加剧了酷儿电影创作的难度。
然而,杨曜恺并未放弃对酷儿电影的追求。他认为,华语同志电影创作呈现多元趋势,BL电影的涌现使得同性议题获得更多大众认知。 尽管商业化和浪漫化的倾向存在,至少也能争取部分支持者,让更多人认识和接纳同志群体。
对于未来,杨曜恺计划拍摄一部商业非同志题材电影,试图突破资金瓶颈。 他也希望回归英语电影创作,寻求更宽广的平台。 这表明他既要面对现实挑战,也要继续探索艺术表达的空间。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以下是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网友A: “世界倒退了?真是太可怕了!我以为只有我在看《三体》电视剧的时候觉得剧情越来越离谱。”
网友B: “选角方面终于有了突破?那一定是年轻一代男演员为了蹭热度才接拍同性角色啊,真爱不掺杂商业利益!”
网友C: “杨导说市场接受度是最大的阻碍?我建议他先问问那些只会看警匪片,对人生毫无感悟的观众是怎么想的。”
网友D: “香港电影业现状不容乐观?别说了,现在连港片的票房都比不上那些抄袭大IP的网剧了。”
网友E: “杨导想去拍商业非同志题材电影?那他应该先问问那些只会看爱情喜剧的观众想看什么。”
如果你是个爱思考、敢说真话的人,别忘了在评论区留下你的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