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成年主播困境:网红梦背后的风险
未成年主播困境:灰色地带中的“网红梦”
网络直播行业近年来发展迅猛,但也暴露出一系列问题,尤其针对未成年人的直播乱象尤为突出。一些商家无视法律规定,利用未成年人进行牟利活动,甚至存在“网红儿童”现象。此外,未成年主播的签约离职纠纷也屡见不鲜,合同效力、民事行为能力等议题引发了热议。
光明网曾批评文章指出,一些商家无视法律规定,培养未成年人当主播;部分未成年人因过早接触网络,产生直播兴趣,试图通过家长的实名认证开启直播;还有家长将孩子拍摄直播当成成长记录分享;更有一些家长肆意打造“娃娃主播”借直播谋利。
记者调查发现,未成年主播离职纠纷中,“未成年”因素往往是双方对合同有效性的争辩焦点。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的规定,十六周岁以上的未成年人以自己的劳动收入为主要生活来源的,视为完全民事行为能力人。2020年,两起16岁主播与MCN的解约纠纷中,法院依据该规定认定两位主播具有完全民事行为能力,判定协议有效。
然而,随着法律的变化,《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颁布后,对“限制民事行为能力人”的规定更加明确。2021年,重庆一名大一新生因直播时长不足、擅自停播被签约公司起诉索赔6万元。法院依据新《民法典》规定,判令合同无效,驳回MCN公司的诉讼请求。
业内人士指出,一些MCN机构在早期“野蛮生长”期间,核心盈利来源就是违约金索赔,针对对象与是否未成年无关。他们通过苛刻的合约将主播圈住,要求完成任务量考核,否则无法获得收入,一旦想离开需要支付巨额违约金。
一些MCN机构为了规避法律风险,也开始调整经营模式。他们会使用“酬金”“合作费”代替“工资”“考核”,极力避免劳动关系、雇佣关系的纠纷。
专家呼吁,青少年和家长要对直播行业保持理性,慎重签订MCN合约,相关部门和平台也需要加强对未成年人进入直播行业的监管,保护他们的权益。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未成年主播困境涉及到多个层面,不仅是法律、经济问题,更包含社会道德和心理健康等方面。
1. 未成年人的认知发展特点:
青少年处于情感和理性认知发展的关键时期,易受外界诱惑,缺乏足够的辨别力和自我保护能力。他们可能被利益驱使过度投入直播,忽视学习和休息,影响身心健康。
2. 直播平台的监管责任:
作为信息传播媒介,直播平台应该加强对未成年人进入直播行业的审核,制定严格的运营规则,杜绝未成年人参与商业化直播、暴露个人隐私等行为。同时,平台需要提供心理辅导服务,帮助未成年主播建立正确的价值观和生活态度。
3. 家长教育引导的重要性:
家长是未成年人成长过程中最重要的力量。他们应该引导孩子正确认识网络环境,警惕“网红梦”的诱惑,理性看待直播行业,并密切关注孩子的学习、生活状态,及时提供帮助和支持。
4. 社会公众的舆论监督:
公众可以通过监督举报等方式,向相关部门反映未成年人直播乱象,共同营造健康安全的网络环境。
这些因素交织在一起,构成了未成年主播困境的复杂局面。只有多方协同努力,才能真正保护未成年人的权益,引导他们健康成长。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