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晚转型:吐槽与陪伴同行

春晚“转型阵痛”:吐槽与陪伴同行

25岁的春晚已走过人生最美的花季,但在这个“快娱乐”时代,它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今年的春节联欢晚会,既有传统戏曲的高光时刻,也有短视频、游戏等元素的融入,试图在保持仪式感的同时拥抱新的潮流。然而,“用力过猛”的分会场演出与目不暇接的明星植入广告,也引发了观众对于节目内容和商业化的担忧。

今年春晚最大的亮点之一是戏曲的融合。小品《借伞》以及多组戏种诠释《白蛇传》,都展现出传统文化的魅力。顶流小生陈丽君的出场也让观众期待更多传统文化焕新的可能性。然而,主会场的舞美被AI风席卷,分会场则呈现出“国家地理级别”的美景航拍和特效大场面,让人感叹“用力过猛”。

弹幕的加入则是春晚的一次大胆尝试。它既不是救世主,也不是压死骆驼的稻草,只是加速了春晚的“转型阵痛”。要么彻底拥抱互联网时代的“去中心化娱乐”,要么固守传统定位逐渐退场,中间态只会越来越难。

“想要讨好所有人”这个无解题,以及在“安全命题作文”与“观众真实期待”之间的取舍,让春晚游走于没有出路的无间道。圈层文化割裂使得方言节目、地域梗与二次元、网感在不同年度、同地区的观众间形成“嗨”与“尬”的混战。

吐槽春晚已成为一种习惯,但也许我们更应该感谢它这位陪伴了二十五年的“老朋友”。它承载着人们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也见证着时代的变迁。无论春晚如何演变,它的价值和意义都不会改变。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