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冠五年:认知偏差与社会创伤
新冠疫情五年回顾:反思认知偏差和社会创伤
五年前,一场突如其来的全球疫情席卷全球,至今已造成超过2000万人死亡。美国《纽约时报》专栏作家大卫·华莱士·威尔斯回顾了过去五年,指出人类社会在面对疫情过程中犯下许多认知偏差,并暴露了自身生物脆弱性和政治社会缺陷。
文章首先回忆了疫情爆发的初期,世界卫生组织将新冠疫情列为突发公共卫生事件,美国政府宣布进入紧急状态。大规模封锁、死亡数字的攀升以及社会断裂成为了常态,即便相对安全的人也无法逃避这种创伤。威尔斯指出,许多人当时对疫情的威胁低估,甚至相信疫情会自然消失,而那些“危言耸听”的人才是更接近真相的那一方。
文章列举了美国知名作家山姆·哈里斯和亿万富翁马斯克等人当初轻视疫情的赌注,并指出最终事实证明他们错误不堪。新冠疫情死亡人数远远超过预估,如今已突破122万,超额死亡数更接近150万。
文章还提及了美国传染病专家安东尼·福奇在疫情初期对美国死亡人数预测的被质疑和讽刺,以及英国科学家尼尔·弗格森的模型预测。尽管疫苗接种挽救了许多生命,但如今淡化新冠疫情影响和对疫苗持怀疑态度的人占据话语权,甚至束缚了公共卫生部门应对未来威胁的能力。
威尔斯指出,美国社会沉浸在对疫情应对方式的怨言中,记忆已被否认、压抑和升华扭曲。他批评那些炮轰福奇是“邪恶”或将死亡人数上升归咎于疫苗接种后遗症的人,这种言论显然站不住脚。文章最后强调,新冠疫情不仅带来了巨大的人员伤亡,更暴露了人类生物、社会和政治的脆弱性,并对美国社会造成了深层创伤。
新冠疫情五年回顾:反思认知偏差和社会创伤(续)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以下几点:
- 认知偏差: 指的是人们在判断信息时容易产生的错误思维模式,例如“过度自信”、“锚定效应”等。这些偏差会影响我们对疫情信息的理解和应对。
- 超额死亡率: 指由于疫情导致的额外死亡人数,相较于没有疫情年份的死亡人数增加。
- 社会创伤: 指的是群体或个体在经历重大事件后所产生的心理、情感和行为上的负面影响。
文章回顾了美国媒体对新冠疫情报道的变化,指出初期报道存在夸大情绪化的倾向,而随着时间的推移,报道逐渐趋于理性客观。然而,一些极端言论和阴谋论仍然在网络上传播,加剧了公众的焦虑和分化。威尔斯认为,这些言论不仅缺乏科学依据,更阻碍了人们对疫情的理性认知和有效应对。
此外,文章还探讨了新冠疫情对不同社会群体的影响。例如,老年人和有基础疾病的人群遭受了更大的损失,而低收入人群则更容易受到经济冲击和健康资源匮乏的影响。这种差异加深了社会不平等,也暴露了公共卫生体系的薄弱环节。
面对这些挑战,威尔斯呼吁人们要保持理性思维,批判性地评估信息来源,并注重科学证据。他强调,只有通过坦诚面对疫情的真相,才能更好地总结经验教训,加强疫情防控能力,预防未来的健康危机。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以下是网友对这篇文章的一些评论...
@吃瓜群众: 这篇简直是写给自己看的?我记得当年我还挺乐观地以为自己会成为“新冠抗疫英雄”,结果就变成被隔离在家啃方便面的悲剧人物啊!
@不信谣帝: 这文章说得太对了,福奇这种专家就是用来忽悠人的,他们根本就没把我们当人看嘛!疫苗是毒药?我觉得现在才是真正危险的时候,那些天天说“新冠病毒已经消失”的人更可疑呢!
@资深宅男: 疫情让我更加了解自己和我的电脑,这两年我甚至忘了怎么出门了! 而且别问我最近在干嘛,反正不是写论文就是打游戏。
@生物系毕业生: 这篇文章说的没错啊,人类确实很脆弱,尤其是在面对那些病毒专家时。他们总是说一些我们听不懂的专业术语,然后让我们乖乖接受他们的命令。
@历史爱好者: 疫情?那不过是沧海一粟!历史上还有比这更可怕的瘟疫呢!比如黑死病,那个时候可是把整个欧洲都杀疯了!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积极发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