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脱自责,拥抱阳光:与抑郁症对话
摆脱自责,拥抱阳光:与抑郁症患者对话
抑郁症,这个听起来有些沉重的话题,似乎总是笼罩着人们心中的一片阴影。很多人都在思考,为什么会得抑郁症?是否是因为自己做错了什么?而若溪,一位勇敢地走出阴霾的抑郁症康复者,用她自身的经历告诉我们:自责大可不必。
在接受采访时,若溪坦言,自责是一种思维习惯,也是抑郁的一个蛛丝马迹。她分析了自身患病的原因:从小养育环境、成年后高压环境以及外界对自尊的打击。这些因素都是无法完全控制的外部力量,并非是她自身的错误导致的。
“我们都希望自己健康。” 若溪说,“所以我觉得自责大可不必,反思可以,但是我们没有义务去为其他人的错误买单。”
对于如何与抑郁症患者沟通,若溪建议不要试图鼓励他们。 “当你鼓励TA‘把自己打扮漂亮一点’时,TA实际上听到的是自己的不堪。给他打气加油也可能带来新的压力,因为他会怕辜负朋友的一番好意,让自责感变得更重。”
她分享了自己哥哥给予的支持:“你不用坚强,只需要按你自己的喜好,去放松休息就可以了。” 这句话让她感到终于有人懂得了她的感受。 真正能支持抑郁症患者的是理解、陪伴和尊重他们的选择。
认知改变是若溪战胜抑郁的关键。她不再把孩子哭闹看作一个麻烦或问题,而是把它看作是一种需求表达。 她意识到自己心态的变化,改变了看待问题的视角,从而消除了内心的冲突。
“生活每天都有事情要面对,但是关键是我变了。” 若溪说,“当我的认知变了,我对世界的解读也变了。”
对于企业而言,如何构建一个更加健康、包容的氛围,降低抑郁症发生率,是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若溪建议,一旦发现员工因心理疾病而想要辞职,企业主应首先减轻员工压力,而非采取开除的措施。给予他们休息和调整的时间,帮助他们走出困境。
“如果抑郁的员工因这次的‘劫难’,而对自我有了思考和成长,回到原来的岗位,也许能发挥更好的作用。” 若溪说。
最终,无论是在个人层面还是社会层面,都需要更加重视心理健康,给予抑郁症患者理解、支持和帮助,让阳光能够照耀到每一个角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