抽象文化:年轻人新时代自我表达
抽象文化:商业新赛道,年轻人表达自我
近年来,一种名为“抽象文化”的现象悄然兴起,迅速席卷年轻人的社交圈。从产品设计到营销活动,越来越多品牌开始以“抽象”为切入点,引发用户的共鸣和参与。这并非偶然,它反映了当代年轻人面对社会压力、价值观漂移时的一种精神状态和创造性应对。
玩梗造势,低成本情绪营销
现在的年轻人不再沉迷于传统的“正经推销”,他们渴望与品牌之间进行互动和共鸣。一些品牌抓住这一趋势,通过“抽象”元素设计产品,制造趣味话题,引发社交传播。比如见手青味酸奶的独特包装、labubu抽象娃衣的设计理念、越丑越抽象的盲盒摆件等,都是将“梗”融入到产品的核心,吸引用户参与讨论和传播。
此外,跨界联名也成为一种热门玩法。瑞幸咖啡与多邻国的抽象婚礼引发了网友热议,评论区上演了一场虚拟喜剧,购买联名新品被戏称为“随份子”,趣味性十足。一些品牌还集体造梗,以低成本的方式吸引人气,例如最近商场大屏上流行的“肯优麦瑞蜜”,因谐音成为抽象玩梗的关键词。
这些营销活动本质上是一种情绪参与方式,让消费者在“花小钱买乐子”的同时,完成与品牌的记忆绑定。
从嬉皮士到无厘头文化,探索精神内核
历史上一贯有类似现象。1960年代美国社会充满动荡,年轻人寻求精神解放,嬉皮士文化应运而生。他们追求爱与和平,用长发、花衬衫、摇滚乐等表达反主流思想。大众汽车抓住这一趋势,推出了限量版Love,Bug甲壳虫车型,迅速在嬉皮士中风靡。
1990年代日本经济低迷时,也出现了一种“无厘头文化”,漫才、搞笑综艺和荒诞漫画大行其道,成为经济低谷中的一抹亮色。这些文化现象都反映了年轻一代面对社会压力时的精神状态和创造性应对方式。
抽象文化:时代的镜子与活力
从嬉皮士到无厘头文化,再到如今的抽象文化,它们都是当下社会环境下的一种文化表达形式。这种“抽象”不仅是一种文化实践,也是一面镜子,照出我们这个时代的矛盾与活力。随着技术发展和代际更替,抽象文化可能会逐渐式微,被新的文化形式所取代,但不变的是:新世代们总会创造新的文化形式来表达自我,市场也总会试图将这些文化转化为经济活力。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关于“抽象文化”的几个关键词:
- 视觉冲击: 抽象文化往往以极简、几何图形、鲜明色彩等元素为特征,追求视觉上的冲击力和记忆点。
- 情绪共鸣: 抽象元素的解读往往带有主观性,能够引发用户的联想和情绪共鸣,从而促进品牌与用户之间的互动。
- 自我表达: 抽象文化提供了一种新的平台,年轻人可以利用“抽象”来表达自己的个性、态度和价值观。
一些你需要了解的概念:
- 元宇宙: 虚拟世界与现实世界的融合,正在塑造一个全新的数字文化环境,抽象文化或许在这个背景下会得到进一步发展。
- 沉浸式体验: 抽象元素能够营造一种独特氛围,带给用户沉浸式的体验感,这在未来消费趋势中将会越来越重要。
- 新兴商业模式: 抽象文化正在催生新的商业模式和产品形态,例如 NFT 艺术、数字收藏品等。
一些值得探讨的问题:
-
抽象文化是否只是一个潮流?它能持续多久?
-
抽象文化的传播会带来哪些社会影响?
-
未来“抽象”将如何融入我们的日常生活?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