抢人才留不住?港府政策成空欢喜?

港府抢人才成空欢喜?梁振英:人才流失未带动港府发展

近年来,香港政府积极推行“抢人才”计划,并以超额达标的数字作为政策成效的证明。然而,前特首梁振英近日发文指出,港府在抢人才的同时未能留住人才,香港私人楼宇入住量并未因大量人才涌入而明显提升,这些人才似乎并没有真正带同家人落户香港。评论也表示,单是把人才抢来,但未能真正把人才留港贡献,只属空欢喜一场。

梁振英周二(5日)在其脸书专页发文指出,根据港府6月公布的数据,各项抢人才计划共收到50万份申请,其中有33万宗申请已获批,22万名人才及其家人已经来港。但他对比香港截至2024年底仍有5万7千个空置私人楼宇单位,以及过去五年香港私人楼宇入住量维持在每年2万个以下的统计数据,认为绝大多数人才拿了香港身分证后便举家返回中国内地生活。

梁振英强调,这些人才何时来港,他们的家庭结构和对社会服务的需求对香港社会规划存在不确定性;若预测当中一半人未来会来港定居,香港在造地建屋力度便需要加大。他以其担任特首时处理“双非”问题为例指出,“双非”孕妇涌入香港生产导致本地孕妇订不到分娩病床,母婴健康院挤满从中国各地来港做检查的婴儿等情况,都是资源挤兑的例子,会成为反对中国的政治力量的养份。

他认为,大部分“双非”婴儿在香港出生后会返回中国生活,当局没有预测他们会何时移居香港,港府也无法承担这种不确定性对香港社会规划造成的影响,所以他在当选特首但还未履新时已叫停“双非”孕妇来港产子的政策。梁振英呼吁港府要科学预测长期人口规模和结构变化,以减少不确定因素,维护社会稳定。

《信报》社评指出,“得人才得天下,抢人才首要留人才”。香港出现大量人才在取得身分证后不留港的情况,值得严肃跟进,如何把输入人才计划落到实处,让他们留港工作,才能为港振兴经济作出贡献,否则只是一场欢喜一场空。

资深媒体人李锦洪也指出,梁振英的看法点出港府若只侧重抢人才数字,未有考虑这批人才未能为香港作出贡献,反而可能成为与港人争夺资源的隐患问题。他认为,港府正与北京商讨让中国居民来港置业的“购房通”计划,虽然可以让优才专才更易来港落地生根,但不能忽视“购房通”会对香港造成很多社会问题。

《信报》的高天佑专栏也指出,“购房通”容许中国居民来港买楼,可解香港财赤严重、急需增加卖地收入的情况,但梁振英的说法也显示“购房通”会带来港人置业更困难等严重副作用,认为如果要落实“购房通”需要配合严格门槛,把对香港可能带来的负面影响降到最低。

阅读本文之前,你最好先了解…

  • 香港的住房问题: 香港一直面临着严重的住房短缺和价格高昂的问题。近年来,政府试图通过各种措施来解决这个问题,但进展缓慢。
  • “双非”婴儿问题: “双非”指的是在香港出生但父母都持非香港永久居民身份的儿童。过去几年,“双非”婴儿数量激增,引發了对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和社会福利分配的担忧。

梁振英的文章引发了对“抢人才计划”是否真正有效以及如何留住人才的思考。 文章指出,仅仅依靠数字无法说明问题,更重要的是要关注人才的长期发展和融入香港社会。

  • 人才流失问题: 梁振英强调,港府在引进人才的同时,也需要重视人才流失问题。他认为,许多“抢来的”人才并没有真正留在香港生活,而是回到内地。
  • 社会资源分配问题: 文章指出,如果大量人才来到香港,但没有留下来工作和贡献,反而会加剧现有的社会资源分配问题。例如,医疗资源、教育资源可能会更加紧张。

对此,一些评论人士提出了以下建议:

  • 完善人才引进政策: 港府应该制定更全面的政策,不仅关注人才的吸引,也要注重人才的留住和发展。
  • 加强人才服务: 为人才提供更好的生活环境、医疗保障、教育资源等,帮助他们更好地融入香港社会。
  • 提升香港的生活品质: 解决香港长期面临的住房问题、经济压力等难题,营造更加宜居的城市环境,吸引更多人才前来定居。

“购房通”计划引发争议:

《信报》指出,“购房通”虽然可以增加卖地收入,缓解香港财政赤字,但同时也可能导致港人置业更困难。梁振英也表示了对“购房通”潜在负面影响的担忧。

如何平衡吸引人才和保护本地居民利益是一个难题,需要政府慎重考虑和制定有效的政策措施。

如果你有其它意见,请评论留言。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

发表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