异乡三度过年 忆江南年味兒
外国异乡过春节 作者回忆儿时“年味儿”
多伦多讯 农历腊月二十五是外孙牛牛出生100天的日子,也是作者孙瑞祥教授在加拿大第三次异乡过年。望着襁褓中的小外孙,他脑海中浮现出童年过年的美好景象:除夕夜,手牵着外孙站在雪地里,点燃鞭炮,孩子捂着耳朵躲在他身后,既兴奋又害怕,这一幕与他儿时的春节记忆如出一辙。
孙瑞祥教授回忆道,上个世纪60年代的他十来岁,对于过年的期待远胜于过年本身。从放寒假开始,家家挂满月份牌,孩子们每天撕去一张,看着倒计时,时间过得异常漫长。腊八那天,真正的“年味儿”就开始了。他至今仍保留着泡腊八醋、熬腊八粥的传统习俗,在多伦多的华人超市也能买到家乡食品。
年前,女孩子们挑选绢花,男孩子们则去购买鞭炮。那时没有禁放一说,少则三五百响,多则一两千响,用印花红纸包装,还有钻天猴、二踢脚之类烟花。人们住平房,屋里潮湿,鞭炮买回家要放在炉子旁边烤上几天,每天翻烤鞭炮数着日子,盼过年是一件莫大乐趣。孩子们舍不得燃放一整挂鞭炮,要拆开来一个个的放。拆鞭炮一般都是在大年二十九这一天完成,用旧报纸小心翼翼包成一个个小包备用,那可是孩子们春节时的一个隆重仪式,马虎不得。
这篇文章将孙瑞祥教授的回忆融入到新闻报道中,以轻松生动的笔触描绘了外乡过年的生活和儿时的“年味儿”,引发读者对传统文化和家庭温暖的思考。
文章为网友上传,如果侵权,请联系我们